甘薯茎螟蛀入薯茎食害,造成中空膨大的虫瘿,常导致薯蔓折断而妨碍养分输导,影响甘薯的正常生长与结薯。
成虫
成虫体长13~17毫米,翅展30~40毫米。头部淡红褐色,体翅银灰色,腹部背面有成对的浅黄褐斑,末端5节两侧均有1丛毛簇,向外突出。前翅基部至中脉以下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中室中央及末端有白色透明的1大2小斑纹,二者之间有1红褐色斑点,近外缘处有2条黄褐色波状横线,缘毛白色;后翅基部、臀角与顶角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中室端脉斑不规则,褐色,有黑边与内缘连接,翅外缘有2条不规则的弯曲褐色条纹,臀角及顶角和缘线有深褐色波状线条,缘毛白色。
卵
卵扁椭圆形,长约1毫米,初产时为淡绿色,后渐呈淡黄褐色,于孵化前1~2天卵表面出现紫色斑点。
幼虫
幼虫初孵化时,头部黑色,2龄以后为黄褐色,末龄幼虫体长26~30毫米,头部红褐色,胸腹部黄褐色略带紫色。从第2节以后各节均有12个隆起的毛片,其中在背面有4个,呈梯形排列,两侧气孔周围各有4个。
蛹
蛹体长15~16毫米,初化蛹时为淡黄色,后呈红褐色。头部突出,翅芽达第6腹节末端,胸背中央纵隆起,腹部末端钝圆,有细钩状毛8根。
发生规律
甘薯茎螟在广东一年发生5代,少数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冬薯茎内或残留在田间的薯块、遗藤内越冬。成虫日伏夜出,趋光性弱。羽化以晚上7-11时盛,羽化后当晚即能交配、产卵,但以第2-5天产卵多。卵多数散产在叶芽、叶柄或茎上。初孵幼虫几小时后即从叶柄、叶芽或茎部钻入;或吐丝下垂,随风转移到他株为害。从幼蔓钻入的幼虫,不久又转移到主蔓为害。一般向下蛀食,咬碎茎内组织,混杂着薯茎汁液和虫粪,粘成颗粒状,吐丝连结成串,推出堆粘在蛀孔外,此为大田检查虫害的重要特征。老熟幼虫在近土面茎部咬穿1个近圆形的羽化孔,再吐丝结一薄膜封住孔口,然后在孔口附近结白色或淡黄色薄茧化蛹。各虫态历期:成虫3-17天。卵期:1-4代4-11天,第5代22-24天。幼虫期:1-4代平均为27-47天,越冬代平均145天。蛹期一般10-20天。越冬及虫源:在福建同安以部分第4代和第5代幼虫在冬薯(苗)的薯蔓虫瘿内与薯块中越冬。
回答者:荆丹花 时间:2013/10/24
0
成虫
成虫体长13~17毫米,翅展30~40毫米。头部淡红褐色,体翅银灰色,腹部背面有成对的浅黄褐斑,末端5节两侧均有1丛毛簇,向外突出。前翅基部至中脉以下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中室中央及末端有白色透明的1大2小斑纹,二者之间有1红褐色斑点,近外缘处有2条黄褐色波状横线,缘毛白色;后翅基部、臀角与顶角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中室端脉斑不规则,褐色,有黑边与内缘连接,翅外缘有2条不规则的弯曲褐色条纹,臀角及顶角和缘线有深褐色波状线条,缘毛白色。
卵
卵扁椭圆形,长约1毫米,初产时为淡绿色,后渐呈淡黄褐色,于孵化前1~2天卵表面出现紫色斑点。
幼虫
幼虫初孵化时,头部黑色,2龄以后为黄褐色,末龄幼虫体长26~30毫米,头部红褐色,胸腹部黄褐色略带紫色。从第2节以后各节均有12个隆起的毛片,其中在背面有4个,呈梯形排列,两侧气孔周围各有4个。
蛹
蛹体长15~16毫米,初化蛹时为淡黄色,后呈红褐色。头部突出,翅芽达第6腹节末端,胸背中央纵隆起,腹部末端钝圆,有细钩状毛8根。
回答者:刘宽 时间:2017/4/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