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马铃薯地湿度大或栽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马铃薯白绢病容易发病。防治方法如下:
(1)发病重的地块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
(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
(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
(5)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每667m^2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
(6)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lkg加细干土40kg混匀后撒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洒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白绢病菌是一种根部习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产生新的菌丝体,病菌在土壤中可随地表水流进行传播,菌丝依靠生长在土中蔓延,侵染苗木根部或根茎。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治。
回答者:荆丹花 时间:2014/1/16
0
(1)发病重的地块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
(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
(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
(5)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每667m^2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
(6)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lkg加细干土40kg混匀后撒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洒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回答者:刘宽 时间:2017/4/10
0
一、马铃薯“白绢病”症状
薯块上密生白色丝状菌丝,并有棕褐色圆形菜籽状小菌核,切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
二、马铃薯“白绢病”形态特征
1、菌丝无色,具隔膜;菌核由菌丝构成,外层为皮层,内部由拟薄壁组织及中心部疏松组织构成,初白色,紧贴于寄主上,老熟后产生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菌核,直径0.5~3mm。
2、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子无色,单胞,棍棒状,大小16×6.6(um),小梗顶端着生单胞无色的担孢子。此外,有报道Corticium rolfsii (Sacc.)Curzi称罗耳伏革菌,也是该病病原。
三、马铃薯“白绢病”传播途径
1、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5~6年仍具萌发力。
2、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
四、马铃薯“白绢病”发病条件
1、菌丝不耐干燥,发育适温32~33℃,40℃,8℃,耐酸碱度范围pH1.9~8.4,适pH5.9。
2、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
3、南方六、七月高温潮湿,马铃薯地湿度大或栽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
五、马铃薯“白绢病”防治方法
1、发病重的地块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
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
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
5、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每667m^2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
6、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lkg加细干土40kg混匀后撒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洒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回答者:晶晶 时间:2017/5/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