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农资 > 农药 > 小麦出现全蚀病怎么办?

小麦出现全蚀病怎么办?

提问时间:2014/4/7匿名 | 分类:农资 | 浏览1072次
3个回答

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我们应该加大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小麦全蚀病培育处置防治方法:     

1、阻碍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延伸     

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用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     

2、发病     

增施腐熟有机肥,建议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选用配方上肥技能、添加土壤根际微-态拮抗效果。  

3、轮作倒茬     

实施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显着下降发病。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方法:     

建议用种子分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90%左右。严厉地块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华丹)80毫升,兑水100-150ml,拌20-25 斤麦种,晾干即可耕种也贮藏再耕种。小麦耕种后20-30天,每运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用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在上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作区域或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后,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然后,可有用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虫。

农药在农业生产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我们要利用农药防治小麦的全蚀病。

回答者:刘银银 时间:2014/4/7

0

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

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病区要严格控制种子外调,新的轻病区及时采取扑灭性措施,消灭发病中心,对地块实行三年以上的禁种。水旱轮作,病菌易失去生活力。粪肥必须高温发酵后施用。要多施基肥,发挥有机肥的防病作用。选用农艺性状好的耐病良种。

轮作倒茬

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

种植耐病品种

如烟农15号、济南13号、济宁3号等

增施腐熟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一态拮抗作用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

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90%左右。严重地块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华丹)80毫升,兑水100-150ml,拌20-25斤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也可贮藏再播种。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6672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在上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后,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然后中。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虫。小麦白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田鼠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用75%的3911乳油15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ml,对水2—3kg,拌麦种50kg,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白粉病,兼治地下害虫。(6)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6672用50g,对水20—30L于生长期或孕穗期开始喷洒,隔10—15天一次,连续喷2—3次。

回答者:刘宽 时间:2017/4/7

0

(1)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

(2)轮作倒茬 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

(3)种植耐病品种。

(4)增施腐熟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一态拮抗作用。

回答者:刘宽 时间:2017/5/18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