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种植密度是实现玉米丰产的重要措施,要根据品种特性与地力水平等因素确定适宜密度,及时间苗和定苗,确保种植密度。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夏玉米种植如何增加玉米密度?
一是地制宜,合理密植
在夏播玉米区和土壤肥力及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要优先推广。合理密植,一般在目前密度的基础上每亩增加500株,每亩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50千克。
二是行距调整
在增加密度的同时,促进行距的调整。在株行距配置的方式上,总的趋势是缩小行距,以实现密植增产。如机械播种地块行距一般为60-70厘米,人工播种地块行距大部分为50-60厘米。有的地区因地制宜采取大小垄和宽窄行种植,利用通风透光、田间作业和水肥集中施用等,这在一些特殊生态区和生产条件下是增产的一项有效技术。
三是科学的肥水管理
种植耐密型品种就需要相应的增施肥料和平衡配方施肥,促进农民施肥投入的增加。如果没有肥水的供给保障,很难发挥耐密型品种的增产潜力。同时特别强调通过施肥机械的改进研制和推广,实现化肥深施和长效缓释肥专用肥的应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通过以上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夏玉米种植增加密度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回答者:刘银银 时间:2014/7/16
0
一、科学布局,合理搭配
黄淮海玉米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籽粒用玉米,以高产、优质、多抗品种为主导,推进“早熟、耐密、宜机收”等适合全程机械化品种的示范推广,确保提质增效。
河北、山西部分农牧交错和太行山沿线地区,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示范推广生育期适宜的鲜食玉米和夏播青贮玉米,提高生产效益。
二、精选良种,提高质量
科学选种,避免越区种植,坚持以下原则选种:
一是高产优质。根据土壤、气候、生产水平及玉米品种特性等,因地制宜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认)定、适合本区域种植的熟期适宜、高产稳产、耐旱节水、抗倒伏、抗病虫的品种。
二是适宜机收。选用中早熟、耐密抗倒、后期籽粒脱水快、适合机械化收获,特别是抗茎腐病、叶斑病和抗虫性强的优良机收品种。
三是质量合格。直接选购和使用发芽率高、活力强、整齐一致、适宜单粒精量播种的高质量包衣种子,避免购买和使用散籽和套牌种子,单粒精播地块的田间出苗率和幼苗整齐度,节省间定苗的人工成本投入。
三、抢时精播,一播全苗
在“适”上下功夫,在“精”上严要求,确保一播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一是抢时播种。前茬小麦收获后,尽早抢种夏玉米,减少农耗时间,为夏玉米生长发育争取更多热量资源。适播期一般为6月上中旬,黄淮海中南部地区争取6月15日前、北部地区争取6月20日前完成播种,实现早播种、早浇水、早萌发、早出苗。
二是机械精播。采用单粒精量播种机进行贴茬精量直播,60厘米等行距种植、播深5厘米左右,防止漏播或重播。注意种肥隔离,以防烧种烧苗。
三是合理密植。因地制宜合理密植,一般地块亩保苗4500株左右,肥水条件较好、种植耐密型品种的高产田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密度定播量,播种的种子粒数应比确定的适宜留苗密度多10%-15%。
四、强化田管,培育壮苗
根据田间长势,加强苗期管理,促控结合,加快根系和植株早发育。
一是旱灌涝排。若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播后及时补浇“蒙头水”,确保墒情,利于种子尽早萌发和一播全苗。苗期如遇暴雨积水,要及时排水防芽涝和苗涝。中后期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灵活安排节水灌溉,防止“卡脖旱”。开花和灌浆期如遇旱应及时浇水,保障正常授粉和灌浆结实。
二是化学除草。播后苗前,土壤墒情适宜时或浇完“蒙头水”后,及时进行化学封闭除草。未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或封闭除草失败的田块,可在玉米出苗后采用苗后除草剂进行苗后除草,注意科学喷施,不重喷、不漏喷,提高药效,防止发生玉米苗期药害。
三是科学施肥。在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前提下以施氮肥为主,配合一定数量钾肥,并补施适量微肥。采取“一底一追”方式,其中1/3氮肥和全部钾肥、微肥作为底肥在播种时侧深施,其余2/3氮肥于小喇叭口期(9叶展)前后,机械侧深施(10厘米左右)。花粒期可根据植株长势适量补施氮肥。如一次底施,须选用长效缓释肥。四是化控防倒。对于种植密度偏大、生长过旺,发生倒伏风险较大的易倒伏地块和地区,在玉米7-11叶展期喷施化控调节剂,预防倒伏。
五、防控病虫,适时晚收
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病虫害动态,提前做好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制定防灾减灾预案,科学防灾减灾,减少灾害损失,确保颗粒归仓。
一是绿色防控。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报,今年一代玉米螟在黄淮部分地区中等发生、三代在黄淮海大部中等发生,在采用抗病虫抗逆玉米品种及包衣种子的基础上,苗期注意化学防治二点委夜蛾、蓟马、地下害虫等,部分麦田套种以及早播夏玉米要注意防治粗缩病等病害,大喇叭口期注意防治玉米螟,采用辛硫磷或赤眼蜂生物防治。
二是防灾减灾。今年强厄尔尼诺已结束,但后续影响不容忽视,有可能高温干旱和低温洪涝并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提高警惕,强化减灾意识,及时调度信息,坚持防抗结合、避减并重,加强分类指导,提前储备应对局部干旱和局部湿涝的技术措施,推进科学抗灾。
三是适时机收。在不严重影响下茬小麦播种的情况下,根据籽粒灌浆进程及籽粒乳线情况,应尽量晚收,挖掘光热资源和品种的增产潜力。宜采取机械收获,有条件的地方,玉米收获期籽粒水分降至28%以下,具备良好的籽粒收获机械、烘干或晾晒仓储设施,可直接机收籽粒。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11/21
0
1.等行单株种植法
行距相等,每穴留单株。一般行距50—65厘米,株距20—30厘米,视种植密度而定。这种种植方式的优点是植株分布均匀,可充分利用地力和阳光,缺点是后期行间通风远光较差,较适合于肥力较低的出块,或种植密度较疏时采用。
2等行双株种植法
行距相等,—般行距60厘米以上,株距35—60厘米。每穴留双苗,苗距6—10厘米,相邻两行以错穴,呈子角形方式下种,也可以采取行株相等的方形播种。此方式多在山区采用,行间训日种一些豆类作物。
3.宽窄行种植法
宽行行距80—95厘米,窄行行距35—5呕米,株距视密度而定,一般25—36厘米。窄行以三角错位留苗,宽行可以套种其他作物。这种方式种植密度较大。既了单位面积总株数,又便于囚间操作,适宜于肥力较高的土壤种植。
玉米与稻、麦、大豆等分粟(分枝)作物明显不同,它是靠主茎成穗的作物。合理密植能单位面积的有效稳数,能充分利均光能、二氧化碳、水分和矿物养分,同时能使个体与群体生长协调,发育良好,这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11/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