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桐修剪时间一般在秋天落叶后进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法桐的冬季修剪,在生长期中不要修剪,那样对树形不太好,现如今在行道树法桐修剪标准要求一般按水平方式来整形修剪,很多网友提出法桐如何整形重度修剪、速生法桐怎样修剪、刚栽植的法桐怎么修剪,下面将全面解答网友的行道树法桐修剪效果图中提出的问题。
1、修剪时期
法桐修剪的时期一般是在法桐幼苗侧芽长出2至3片叶,开始木质化之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嫩侧枝基部向侧方用力即可掰掉。在法桐幼苗生长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嫩枝修枝,把嫩枝基部隐芽拔除,节省人工和营养物质,增加生长量,还能培养出干形端正光滑的法桐优良大苗。
2、冬季修剪
法桐树的冬季整形修剪,在秋冬法桐树叶脱落、土壤结冻、树体休眠至次年春季树液流动前均可施行。对于新栽的幼树,当干高达2.5至3米时短截,称为“定干”。修剪可在统观整个树体、决定今后培养方向的基础上,先剪直立枝、下垂枝,再剪病虫枝、交叉枝、细弱枝、内向枝以及影响交通设施的枝条,留3至4 个强壮主枝。所留主枝应有利于今后整形,长势强壮,开张角度适中。选好主枝后,在近基部30至40厘米处短截,截口要平滑,不伤树皮,并于截口处涂上护伤剂,以免病虫侵害和水分蒸腾。将伤口削平滑还能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利于伤口愈合,防止病菌感染。护伤剂可用接蜡、白涂剂、桐油或油漆。
3、幼树修剪
法桐修剪整形幼树时,应保留一定树干高度(2.5米至3米),截去主梢进行定干,在其上部选留3个不同方向的枝条(交叉角为120°)进行短截修剪。法桐在生长期内及时进行抹芽,促进三大主枝生长。冬季修剪时,可在每个主枝中选2个适当侧枝进行短截,以形成6个小副侧枝,夏季摘心控制其生长,来年冬季修剪时,在6个小副侧枝上各选两个枝条进行短截,即可形成3主6枝12叉的分枝造型,以后每年冬季可修剪去主枝的1/3作为主枝的延长枝,保留弱小枝作为附着枝。剪去过多的侧枝,使剩余侧枝交互着生,但长度不能超过主枝,对强生长枝要及时进行回缩和抽枝修剪,并及时剪除病虫枝,交叉重叠枝,直立枝。使树冠紧凑、丰满、充实、美观。
法桐幼树生长每隔3至4年后都要于冬季对树体进行一次大的截干。一般次保留下来的3至4个主枝可以基本不变,再在每个主枝上保留1至2个强壮小枝,短截时留长20至30厘米即可。小枝上的侧枝可根据具体情况留取,如遇到树旁通迅线路不高时,仅保留次定干时留下的3至4个短截的主枝也可以,这样能使法桐树的高度降低,同时增加枝条叶片透光度,既不影响其生长,也很好地保持了树形。
4、行道树法桐修剪标准
行道树法桐修剪以疏枝为主,为防止越冬对法桐枝条的影响,一般选择在早春发芽前进行修剪。首先疏除病虫枝以及交叉重叠枝,然后去除中心直立枝。在上层保留4~6个开张角度30。~45。、并且分布均匀的健壮枝条,其余枝条全部去掉。向下30~40 cm处留第2层枝,第2层枝一般保留3~5个,开张角度45。左右,分布方向要与第1层枝互补。如果定干高度超过3 m,要考虑保留第3层枝。在第2层枝以下30 cm 左选择4~6个开张角度60。左右的健壮枝条作为第3层保留枝,其它枝从行道树基部剪去。
5、速生法桐修剪规则
速生法桐其特征在于修剪有规则式修剪或自然形的修剪,规则式修剪是对法桐进行整枝定形,使其枝干分布在几何形状内,对形成几何体的植株的外围枝条,在花芽分化完成后和一年生枝条长度达40-60厘米时进行修剪,剪除有花芽的枝条,自然形的修剪是对速生法桐主枝进行修剪,通过疏除内膛枝和过多枝,对外围枝条短截。去除有花芽的枝条,达到不结实或少结实的目的;通过自然形修剪,使新生枝条营养充足,减缓枝条的生殖生长,使速生法桐内无枯枝和营养生长不良枝条。
回答者:小高 时间:2014/12/30
0
一、法桐树苗质量
法桐苗高2.5米、胸径4公分,应有5个或更多的分枝,优质苗还应有2次分枝;根系大概有2至3次支、侧根及大都须根,在圃地大概经过至少一次移栽;苗干应无折断和伤痕,无越冬虫卵或寄生虫孔洞,色彩是浅灰色,芽苞灰中带紫褐色而润滑,萌生时转绿后掉落。胸径4公分的法桐应为2至3年生,它们在圃的株行距应为50×80公分,是移植过的苗。挖苗时,应带根冠至少为35公分,根深应在25公分以上;将根系在此规模堵截,不能生拉硬扯至根系劈裂、撕折受伤。树苗挖出土后,不得在空旷地露出过长时刻,2小时以上应喷水防止根系枯燥失水枯死,否则应不将根上宿土抖掉以保湿,到装运时再抖土;运苗旅程超越2小时者,应在苗根上喷水并用苫布或薄膜掩盖坚持根系湿润。运到栽植现场后当即栽植,3小时内栽不完的苗应假植。
二、法桐种植要求
树苗栽前要查看质量是不是合格,挖苗是不是有损害,若根系伤毁过重的应除掉不栽。根冠要契合上述需求,如有有些折损、残断者,应将损害部位剪掉,注意剪口滑润,才干赶快愈伤重发新根。侧枝过多的也要将下部剪去一些,但不行过多。来苗后应当即栽植,不行久放在阳光下或风吹当地,防止根系失水下降成活率。
栽植不行过浅或过深,比原深度稍深不超越3公分为好。栽植坑应使根系悉数舒打开,不要使根曲折。填土应先填挖出的表土,填一层后用手往上轻提一下使根须理顺后践踏,踩时先用力将坑沿踩紧后再踩根颈下部。一定要踩实,然后再填基层土,再践踏,直至填完并都踩紧。栽完一批后当即洒水,遍水和第二遍水距离约5至7天,都要浇透,今后约10天浇第三遍水,也要浇透。三遍水后地上见干要松土保墒,今后应视天气情况洒水。树苗发芽后需水量添加,切不行以为发芽了就不再洒水。
苗圃上肥,应在秋季整地时联系施用。有机肥应充沛腐熟无大臭气,不能用鲜粪(牛粪为冷性肥,鲜粪损害较轻);化肥一定要操控施用量,并须与洒水合作。春季栽苗不当即上肥,应待发芽成长到夏至后再用,这时温度高,树木成长旺盛而耗费大,需求分解构成越冬芽。新栽苗通常不上肥,由于根部多有创伤,很易受害。
三、法桐修剪
其特征在于修剪有规矩式修剪或天然形的修剪,规矩式修剪是对法桐进行整枝定形,使其枝干散布在几许形状内,对构成几许体的植株的外围枝条,在花芽分解完成后和一年生枝条长度达40-60公分时进行修剪,剪除有花芽的枝条,天然形的修剪是对主枝进行修剪,经过疏除内膛枝和过多枝,对外围枝条短截。去掉有花芽的枝条,到达不健壮或少健壮的意图;经过天然形修剪,使重生枝条养分足够,减缓枝条的生殖成长,使树膛内无枯枝和养分成长不良枝条。
回答者:晶晶 时间:2017/6/26
0
幼树不留预备枝现在一些新栽植的小法桐(胸径6厘米至10厘米),定主枝太早。过早定出主枝,也不管其是否生长良好,角度合适,找不到理想枝就退而求其次,且不留预备枝,造成法桐在幼树阶段就枝条稀少,枝条少势必叶片少,叶片少则光合作用少,累积的营养物质就少,造成法桐幼树发育迟缓。
如不留预备枝,只留3至4根主枝,一旦主枝受到蛀干害虫危害或是狂风暴雨,主枝受损,就会造成树势偏斜。由于法桐顶端优势较强,通常法桐作为行道树要控制其高度,想找到分支匀称、角度适宜的分枝往往很难,即便有,由于前期顶端优势原理,中心干争夺养分,侧枝营养发育也往往较差。
因此笔者建议幼树的修剪不宜过重,应该在生长期轻疏剪,不短截,给幼树充足的发育时间。但对主干短截不宜过晚,防止主杆和主枝争夺养分,造成主枝发育不良。对分枝点以下的枝条也应该及早疏除,防止其争夺培养枝养分。选主枝不宜过早,应留预备枝,所留主枝不应该少于四个,这样的法桐树形丰满,营养充分,即便一枝受损也不会对整体树势有太大影响。
短截不当法桐具有天然主干、主枝。并且这样的枝条自然形态较完美,分枝匀称。但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控制法桐高度,协调景观效果,一般截除中心干,但应该注意截除部位应靠近分枝点,尽量隐蔽,不留残桩痕迹。但注意不对其主枝进行短截,对幼树(胸径10厘米以下)主枝短截后,距截点近的芽会在当年发育成新枝,短截痕迹不明显。笔者曾经对同一地点的法桐(胸径7厘米)移栽修剪做了对比试验,结果发现短截和不短截的法桐年生长量、扩冠量几乎相同,缓苗期无明显区别。
大法桐(胸径大于15厘米)移栽中短截是很常见的,由于大法桐主枝较粗,树体受损严重,大树的生长力与恢复能力均处于逐年下降势头,短截恢复很慢,对于胸径大于30厘米的法桐短截,其受损尤其明显,一些大法桐短截后死亡,一些短截后生长停滞,更多的是短截后生长不良,这样的树即使恢复生长3年至4年,短截痕迹依然如断肢残臂,景观效果很不理想。这些勉强成活的大法桐生长速度极其缓慢,对不良气候、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极低。
短截方法除了移栽期外,应该谨慎使用。相对来说法桐疏剪比较实用。
塑形过于开张在乔木修剪上,有的书中常提到应该保留开张树形,使其通风透光。于是有些修剪人员,就以为树形越开张越好,几乎开到近90度角,甚至60度以内的角都近乎不留。60度角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好角,树形开张,匀称饱满。可超过75度的角就有些开张过度了。那些开张过度的枝条很容易由于重力作用劈裂,受到风害而折断,造成整体树形下部秃裸,上部空洞,树势低萎,毫无生气。这样的法桐,缺乏顶端优势,犹如缺少营养泵,树体养分运输慢,不集中,生长近乎停滞,抗性差。
法桐应该在控制顶端优势的同时适当保留部分弱顶端优势,即给主枝一定的垂直角度,主枝留45度至70度角都很适宜,这样就了法桐有弱顶端优势。这样的法桐生长势强,抗性好,树形自然健康,冠部饱满匀称。
不当修剪难补救幼树期的法桐发枝力与成枝力都很强,移栽时,即便抹头恢复也很快。但大法桐在移栽过程中或是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当修剪,造成恶果几乎不能补救。移栽死亡的大法桐数量很多。冬季修剪不当,或是幼树期主枝保留不当的大法桐,也无法更新再重塑主枝,即便是更新,也很难恢复。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11/17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