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在叶尖或叶缘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成褐色长条形病斑,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成大斑,导致叶片枯死。
【病原与发生规律】
Stemphylium vesicarium称泡状甸柄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枯死的老叶上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风雨传播为害。栽培密度大,田间地头杂草较多,土质黏重,连续阴雨天多,雨后田间易积水,管理粗放,经常缺肥缺水,植株长势差,或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旺长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选择土质较疏松的地块栽培,田间地头杂草,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收获结束后及时清出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2%嘧啶核苷类水剂150—3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3.8%氢氧化铜干悬剂1000—15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回答者:小飞 时间:2015/1/27
0
症状:
(1)早期症状:先发病于上部叶片,然后向下部叶片蔓延。从叶尖开始发病沿叶边向下部发展,叶尖和叶边家先失绿,呈绿黄色。不久,叶脉间逐渐失绿,呈绿黄色。下部叶片仍呈正常绿色。
(2)中期症状:上部叶片叶尖枯死,呈黄褐色,呈向下部发展趋势。叶片中部明显失绿呈浅黄色,接近干枯。下部叶片已发病,表现出早期症状。
(3)后期症状:上部叶片已完全枯死,呈黄褐色(枯死不久)灰白色(干枯较早,已无水分),中部和下部叶片上半部分已枯死,下半部分已呈黄色,基本丧失光合作用。
发生规律与特点:
(1)由上部叶片向下部叶片发展,叶片发病呈“上先下后”之规律。
(2)病菌孢子以空气为媒介顺风传播,病情明显呈现“上风头重,下风头轻”之传染规律。
(3)传染迅速,暴发能力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气温15~25度,空气湿度较大,风速达2级以上),一夜之间能传染整个菜田,极易造成大面积危害。
(4)再发能力强,潜伏危害大,病状消失之后,遇到阴雨刮风天气能在24小时之内暴发。
(5)病菌喜湿好温但不耐高温,温度达30度以上,有明显遏制病情发展的迹象(病轻的叶片明显转绿)。
(6)病菌不耐药。常规杀菌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等)即可扑灭。
(7)病害发生轻重,蔓延快慢与黄花菜生长情况关系很大,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浇过水追过肥的发病轻,未浇水未追肥的发病重;二是联合土地发病轻,“火结地”发病重(与干旱比其它地严重有关)。
(8)发病与黄花菜的生长期有很大的关系,幼苗期的黄花菜抗病性较强,发病轻,生长发育到中后期黄花菜抗病较弱,发病较重。用50%多菌灵的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的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喷洒防治。
2、黄花菜锈病(俗称黄旦病铁浆病)
春季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发生,秋季在9月至lO月份发生,主要通过风传感染蔓延,危害黄花菜叶片和茎,发病初期叶片表皮下产生小量黄褐色脓疮状小斑点,而后逐渐扩展到全叶,后期表皮破裂,散出黄锈色的大量粉未,严重时叶片局部或全部变黄枯死。用30%三唑酮乳油或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洒防治即可。
回答者:晶晶 时间:2017/5/10
0
一、农业防治:
(1)秋冬季节要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可减少病原、虫原。
(2)高畦栽培,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或大雪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3)对高龄蔸龄的黄花菜应更新,保持壮苗当家。
(4)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残体。
(5)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6)合理密植,发病时及时病叶、老叶,并带出田外烧毁。
二、化学防治:
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0o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叶螨危害重的地块,可选用灭螨的药剂喷杀。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8/1/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