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大田 > 粮食 >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区别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区别

提问时间:2015/8/20匿名 | 分类:大田 | 浏览1053次
4个回答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这两个病害是玉米经常发生的病害,并且这两者病害经常同时发生,那这两种病害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一、 症状区别  

1、发生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到穗期出现典型症状;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能发生。  

2、受害部位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部位是雄穗和雌穗,抽雄时症状明显;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植株的地上部位均可发病。  

3、主要症状不同  

玉米丝黑穗病。雌穗受害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雄穗受害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包,黑粉粘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有丝状物。 

 

玉米黑粉病。由于病菌刺激,受害部位形成肿瘤。肿瘤初期呈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以后肿瘤迅速膨大,表面呈暗褐色,内部变黑。肿瘤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  

二、 侵染循环的区别。玉米丝黑穗病菌通过家畜消化道仍能保持生命力;而黑粉病病菌通过消化道排出后便失去了发芽力。丝黑穗病苗期侵入系统生成病害,无再侵染;黑粉病则是一种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病瘤内产生大量的冬孢子,随风、雨传播,可进行再侵染。  

三、发病条件的区别 在发病条件中两种病害的差异在于易感病的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在播种至出苗前对环境敏感(病菌侵染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而玉米黑粉病在抽雄前后对环境敏感易感病。 

 

四、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以种子处理为主;玉米黑粉病的防治则以减少菌源、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的介绍,希望小编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答者:珍珍 时间:2015/8/20

0

一、症状区别

1、发生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到穗期出现典型症状;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能发生。

2、受害部位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部位是雄穗和雌穗,抽雄时症状明显;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植株的地上部位均可发病。

3、主要症状不同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病菌从胚芽和根部侵入,到玉米抽穗后才出现典型的黑粉症状。玉米抽穗前一般没有典型症状,但可能引起玉米幼芽生长异常,病株矮化,节间缩短,有的叶色浓绿,叶子密集,株型弯曲;有的叶片黄白色条纹;有的重病株分蘖增多而簇生:有的病苗心叶卷在一起而成鞭状。玉米抽穗后,病株有两种症状类型:一为黑穗型,二为穗畸形。病株雌穗变短出粗,无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整个雌穗除雌穗受害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其中混有丝状的维管束组织,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雄穗受害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包,黑粉粘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有丝状物。

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从幼苗到成株的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组织都能感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瘤状物。由于病菌刺激,受害部位形成肿瘤。肿瘤初期呈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以后肿瘤迅速膨大,表面呈暗褐色,内部变黑。肿瘤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病菌的冬孢子)。

二、侵染循环的区别。玉米丝黑穗病菌通过家畜消化道仍能保持生命力;而黑粉病病菌通过消化道排出后便失去了发芽力。

丝黑穗病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种子中越冬,是主要的翌年初侵染菌源。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院菌孢子适宜侵入玉米幼苗的时间长,三叶期以前为主要侵染时期,七叶期以后不能再侵入。病菌侵入后蔓延到玉米生长锥,而后进入花器。病菌菌丝在雌穗和雄穗内形成大量黑粉(冬孢子)。玉米收获后黑粉落入土中越冬。苗期侵入系统生成病害,无再侵染。

黑粉病则是一种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瘤黑粉病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是翌年初侵染源。越冬的冬孢子遇适宜的温度、湿度,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此生担孢子,随风雨侵染叶片基部、茎秆、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组织,形成病瘤,病瘤成熟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可以立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又进行再次侵染。玉米抽雄开花期蔓延快,形成发病高峰期,直到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染。高温多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三、发病条件的区别在发病条件中两种病害的差异在于易感病的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在播种至出苗前对环境敏感(病菌侵染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而玉米黑粉病在抽雄前后对环境敏感易感病。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4/25

0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是玉米生产上经常发生的两种主要病害,常常同时发生,许多人常将丝黑穗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在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者的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有很大区别,因此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若不能准确区分二者,势必会影响防治效果。

一、症状区别

1、发生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到穗期出现典型症状;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能发生。

2、受害部位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部位是雄穗和雌穗,抽雄时症状明显;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植株的地上部位均可发病。

3、主要症状不同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病菌从胚芽和根部侵入,到玉米抽穗后才出现典型的黑粉症状。玉米抽穗前一般没有典型症状,但可能引起玉米幼芽生长异常,病株矮化,节间缩短,有的叶色浓绿,叶子密集,株型弯曲;有的叶片黄白色条纹;有的重病株分蘖增多而簇生:有的病苗心叶卷在一起而成鞭状。玉米抽穗后,病株有两种症状类型:一为黑穗型,二为穗畸形。病株雌穗变短出粗,无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整个雌穗除雌穗受害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其中混有丝状的维管束组织,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雄穗受害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包,黑粉粘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有丝状物。

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从幼苗到成株的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组织都能感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瘤状物。由于病菌刺激,受害部位形成肿瘤。肿瘤初期呈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以后肿瘤迅速膨大,表面呈暗褐色,内部变黑。肿瘤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病菌的冬孢子)。

二、侵染循环的区别。玉米丝黑穗病菌通过家畜消化道仍能保持生命力;而黑粉病病菌通过消化道排出后便失去了发芽力。

丝黑穗病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种子中越冬,是主要的翌年初侵染菌源。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院菌孢子适宜侵入玉米幼苗的时间长,三叶期以前为主要侵染时期,七叶期以后不能再侵入。病菌侵入后蔓延到玉米生长锥,而后进入花器。病菌菌丝在雌穗和雄穗内形成大量黑粉(冬孢子)。玉米收获后黑粉落入土中越冬。苗期侵入系统生成病害,无再侵染。

黑粉病则是一种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瘤黑粉病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是翌年初侵染源。越冬的冬孢子遇适宜的温度、湿度,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此生担孢子,随风雨侵染叶片基部、茎秆、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组织,形成病瘤,病瘤成熟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可以立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又进行再次侵染。玉米抽雄开花期蔓延快,形成发病高峰期,直到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染。高温多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三、发病条件的区别在发病条件中两种病害的差异在于易感病的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在播种至出苗前对环境敏感(病菌侵染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而玉米黑粉病在抽雄前后对环境敏感易感病。

四、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以种子处理为主;玉米黑粉病的防治则以减少菌源、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要求播种时气温稳定在12℃以上,提高播种质量,尽量创造利于种子快发芽、快出土、快生长的条件。

预防玉米黑粉病,要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要充足水分供应,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农事操作中的机械损伤。

3、减少菌源。田间病残体,进行高温堆肥,合理轮作,不从病区调种子,以上办法对两种病害预防都十分有效。

发现丝黑穗病时要及时拔除病株,其早期特异症状从幼苗3~4叶期即开始表现。苗期剔除病苗、可疑苗。拔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未散落前拔除病株扫残。病株要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

对于黑粉病要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对减少当年田间再侵染和产量损失有重要作用。病瘤成熟后不能割除,否则易传播病害。

4、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可用种子重量0.5%—0.7%的多菌灵+新高脂膜拌种,或用25%三唑酮200g拌种50kg,或种衣剂拌种。

防治黑粉病,可用15%三唑酮60—90g拌种100kg。

(2)喷药防治。主要针对玉米黑粉病,玉米出苗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新高脂膜进行土表喷雾;玉米抽雄前15%三唑酮750—1000倍液+新高脂膜喷雾。

回答者:小娜 时间:2017/12/12

0

一、症状区别

1、发生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到穗期出现典型症状;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能发生。

2、受害部位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部位是雄穗和雌穗,抽雄时症状明显;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植株的地上部位均可发病。

3、主要症状不同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病菌从胚芽和根部侵入,到玉米抽穗后才出现典型的黑粉症状。玉米抽穗前一般没有典型症状,但可能引起玉米幼芽生长异常,病株矮化,节间缩短,有的叶色浓绿,叶子密集,株型弯曲;有的叶片黄白色条纹;有的重病株分蘖增多而簇生:有的病苗心叶卷在一起而成鞭状。玉米抽穗后,病株有两种症状类型:一为黑穗型,二为穗畸形。病株雌穗变短出粗,无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整个雌穗除雌穗受害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其中混有丝状的维管束组织,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雄穗受害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包,黑粉粘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有丝状物。

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从幼苗到成株的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组织都能感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瘤状物。由于病菌刺激,受害部位形成肿瘤。肿瘤初期呈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以后肿瘤迅速膨大,表面呈暗褐色,内部变黑。肿瘤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病菌的冬孢子)。

二、侵染循环的区别。玉米丝黑穗病菌通过家畜消化道仍能保持生命力;而黑粉病病菌通过消化道排出后便失去了发芽力。

丝黑穗病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种子中越冬,是主要的翌年初侵染菌源。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院菌孢子适宜侵入玉米幼苗的时间长,三叶期以前为主要侵染时期,七叶期以后不能再侵入。病菌侵入后蔓延到玉米生长锥,而后进入花器。病菌菌丝在雌穗和雄穗内形成大量黑粉(冬孢子)。玉米收获后黑粉落入土中越冬。苗期侵入系统生成病害,无再侵染。

黑粉病则是一种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瘤黑粉病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是翌年初侵染源。越冬的冬孢子遇适宜的温度、湿度,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此生担孢子,随风雨侵染叶片基部、茎秆、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组织,形成病瘤,病瘤成熟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可以立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又进行再次侵染。玉米抽雄开花期蔓延快,形成发病高峰期,直到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染。高温多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三、发病条件的区别在发病条件中两种病害的差异在于易感病的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在播种至出苗前对环境敏感(病菌侵染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而玉米黑粉病在抽雄前后对环境敏感易感病。

四、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以种子处理为主;玉米黑粉病的防治则以减少菌源、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要求播种时气温稳定在12℃以上,提高播种质量,尽量创造利于种子快发芽、快出土、快生长的条件。

预防玉米黑粉病,要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要充足水分供应,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农事操作中的机械损伤。

3、减少菌源。田间病残体,进行高温堆肥,合理轮作,不从病区调种子,以上办法对两种病害预防都十分有效。

发现丝黑穗病时要及时拔除病株,其早期特异症状从幼苗3~4叶期即开始表现。苗期剔除病苗、可疑苗。拔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未散落前拔除病株扫残。病株要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

对于黑粉病要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对减少当年田间再侵染和产量损失有重要作用。病瘤成熟后不能割除,否则易传播病害。

4、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可用种子重量0.5%—0.7%的多菌灵+新高脂膜拌种,或用25%三唑酮200g拌种50kg,或种衣剂拌种。

防治黑粉病,可用15%三唑酮60—90g拌种100kg。

(2)喷药防治。主要针对玉米黑粉病,玉米出苗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新高脂膜进行土表喷雾;玉米抽雄前15%三唑酮750—1000倍液+新高脂膜喷雾。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9/3/19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