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大田 > 油料 > 什么是芝麻疫病,芝麻疫病的防治方法

什么是芝麻疫病,芝麻疫病的防治方法

提问时间:2015/9/15匿名 | 分类:大田 | 浏览1418次
3个回答

近年来,由于芝麻疫病的危害,种植面积、产量品质逐年下降,给芝麻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那么芝麻疫病是什么,如何防治芝麻疫病?

芝麻疫病:

芝麻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假单轴分枝,顶端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囊梨形至椭圆形,顶端具乳突,单胞无色,大小37.4~51×23.8~27.2微米,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卵孢子圆形,平滑,双层壁,黄色,萌发时形成芽管。

芝麻疫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及种子处理

选用优质高产、耐渍、抗病性强的品种,如豫芝8号、豫芝l号等抗病品种及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0rain或60℃温水浸种5rain,晾干后播种。或用五氯硝加福美双拌种(1:1),用药量占种子重量的0.5%一1%;或用0.5%硫酸铜溶液浸种0.5h,均防效较好。

(2)农业防治

芝麻土传病虫害严重,忌连作,芝麻与棉花、甘薯及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能较好控制病害发生流行。芝麻收割后及时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销毁,防止病菌扩散蔓延。加强肥水管理,增施基肥,基肥以中迟效有机肥为主,并混施磷、钾肥,苗期不施或少施氮肥,培育健苗。采用高畦栽培,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田间有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点以后晴朗无风时均匀喷雾,遇风雨后补喷。

什么是芝麻疫病,芝麻疫病的防治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完了,是不是很详细呢?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您。

回答者:小辉 时间:2015/9/15

0

芝麻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迅速,可造成连片死亡,影响芝麻产量和品质。

(1)症状:芝麻疫病在芝麻生长期任何时候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茎基部、茎部、朝果和叶片。茎基部受害,病斑暗绿色,水渍状,以后变红褐色,凹陷,皮层纵裂。茎秆受害,可扩展到葫果,病部均呈绿色,病部水浸状,缢缩变细。叶上可形成大的斑块,常是半个叶片,似开水烫过,有隐约可见的轮纹,病斑薄脆,易干缩破裂,常引起叶片向一边扭曲。植株上的病斑在潮湿时在病斑边缘产生1圈灰白色霉层。

(2)病原:芝麻疫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部的绵状白霉是病菌的菌丝、孢囊梗和孢子囊。菌丝无色,没有分隔。孢囊梗顶端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囊。卵孢子圆形,壁双层,表面平滑,无色。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4/12

0

芝麻是我国四大食用油料作物的佼佼者,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其形状十分小,全身为黑色。芝麻产品具较高的应用价值。它的种子含油量高达61%。在种植芝麻过程中,农民朋友可能会遇到芝麻疫病这种棘手的病害,那该如何防治呢?下面就跟大家探讨一下芝麻疫病防治方法

一、症状表现芝麻疫病主要危害芝麻的茎、叶和蒴果。叶片上起初生有褐色水浸状不规则斑,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呈黑色湿腐状,病斑边缘产生白色霜状霉,干燥时病斑呈黄褐色。由于干湿气候交替,病斑渐扩展形成大的轮纹圈,病部干燥后常收缩形成畸形。茎部病斑初呈墨绿色水浸状,以后逐渐变为深褐色病斑,环绕茎部。病部缢缩,无明显边缘,并迅速向上下扩展。茎部发病后常使全株枯死。顶部受害,嫩茎收缩变褐枯死,潮湿时腐烂。荚受害后首先产生水渍状黑绿色病斑,而后变褐凹陷。

二、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及时在雨前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或0.1%的硫酸铜溶液1~2次。

芝麻疫病一般8月上旬开始流行。病菌产生的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传播。高温高湿病情扩展迅速,大暴雨后降温利于发病。土壤温度在28℃左右,病菌易于侵染和引起发病;土温为37℃左右时,病害的出现延迟。所以注意芝麻田间排水降温是预防芝麻疫病的关键。

回答者:小娜 时间:2017/12/11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相关问题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