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大田 > 粮食 > 玉米纹枯病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提问时间:2015/12/11匿名 | 分类:大田 | 浏览1602次
3个回答

玉米纹枯病在中国早于1966年在吉林省有发生报道。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高产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玉米纹枯病发展蔓延较快,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且危害日趋严重。下面小编大家介绍玉米纹枯病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1.玉米纹枯病的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浸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

2.玉米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发病重;高水肥、密度大,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病害。

3.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好,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或20%粉剂25克,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加水50-60千克茎叶喷雾。

玉米纹枯病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小编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另外玉米纹枯病造成的损失较大,望大家重视管理!

回答者:小王 时间:2015/12/11

1

(1)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

(2)选用抗(耐)病的品种或杂交种,如渝糯2号(合糯×衡白522)、本玉12号等。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

(3)药剂防治、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0.02%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发病初期喷洒1%井冈霉素0.5kg对水200k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4)提倡在发病初期喷洒移栽灵混剂,具体方法见移栽灵混剂使用指南。

回答者:小杨 时间:2017/5/3

0

病状: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温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防治方法:(1)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2)选用抗(耐)病的品种或杂交种,如渝糯2号(合糯×衡白522)、本玉12号等。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3)药剂防治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0.02%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发病初期喷洒1%井冈霉素0.5kg对水20比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4)提倡在发病初期喷洒移栽灵混剂,具体方法见移栽灵混剂使用指南。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9/21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