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水果 > 浆果 > 青梅病虫害的管理技术要点

青梅病虫害的管理技术要点

提问时间:2016/10/3匿名 | 分类:水果 | 浏览968次
4个回答

青梅在生长期间遇到的病虫害很多,这些病害的出现给青梅的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大家知道青梅病虫害应该管理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青梅病虫害的管理技术要点

青梅的病虫害主要有疮痂病,炭疽病、灰霉病、膏药病和蚜虫,球坚介壳虫,蓑蛾、毛虫等,其中以疮痂病、蚜虫危害重。具体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11月下旬至花芽萌动前之间选气温在4摄氏度以上,全面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

2、3月中旬至采果期,用50%多菌灵500至800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至1000倍液,加入10%一遍净1500倍液或20%杀灭菊脂2000倍液,防治疮痂病及蚜虫,每隔10至15天一次,连续喷4至6次。

3、4月上旬至5月中旬,用50%代森锰锌500倍液,防治炭疽病,每隔10至15天一次,连续2至3次。

4、5月底至6月上旬,用40%敌百虫8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液防治毛虫类幼虫,用40%速扑杀800倍液防治蚧虫类幼虫。

5、7月下旬至9月底,因地制宜继续防治好桑白蚧、金龟子、天牛幼虫、刺蛾、蓑蛾等虫害,药剂可选用乐斯本、农地乐或功夫等。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青梅病虫害的管理技术要点,大家了解了吗?希望小编的文章对大家更好的管理青梅,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帮助。

回答者:珍珍 时间:2016/10/3

0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抗枯萎病的黄瓜品种有津优30号、津优10号,抗病毒病的品种有宁丰4号、中农6号、中农14号等,抗霜霉病的品种有宁丰4号、津优10号等,抗白粉病的品种有津优10号、津优30号等。根据当地病害发生情况选用适宜品种。

(2)种子处理。温汤浸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温水浸种20~30分钟,或者用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等方法处理种子。

(3)培育壮苗。田间枯枝残叶和杂草,采用营养钵育苗,营养土用无病土并闷膜杀虫、杀菌。施用腐熟有机肥,加强苗床管理。选用无病虫壮苗定植。

(4)深耕晒垡。深耕晒垡可以将地下害虫和病原菌翻到地表,受到天敌啄食或严寒冻死,降低病虫基数,同时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瓜苗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逆性。

(5)科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施化肥,增施磷钾肥和各种微肥。施足底肥,勤施追肥,结合喷施叶面肥。

(6)嫁接防病。用黑子南瓜苗作砧木嫁接黄瓜苗,控制枯萎病发生。

2.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用白炽灯、高压汞灯、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害虫。

(2)色板、色膜驱避和诱杀害虫。利用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对黄色的趋性,在田间悬挂黄色捕虫板黏住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

(3)太阳能土壤消毒。在夏季高温休闲季节,通过长时间覆盖塑料薄膜来提高土壤温度,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秋延后大棚黄瓜栽培也适宜采用此法。

(4)合理调控温湿度。合理调控棚室内的温湿度,有利于黄瓜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覆盖无滴膜、铺地膜、铺稻草、膜下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室内湿度,控制病害发生。采用高温闷棚措施,可以预防黄瓜霜霉病

回答者:小杨 时间:2017/3/31

0

一、修剪技术要点

青梅成年结果树的修剪以冬季修剪为主,掌握“以疏为主,适当短截”的原则。对枯枝、荫蔽枝、交叉密生枝和病虫枝应从基部剪除。

发育枝的修剪:先端短截1/3-1/2,使剪后先端抽发2-3个强枝,下部形成短果枝,供下一年结果。

结果枝的修剪:长果枝应短截1/3-1/2,促使分生中、短果枝;中、短果枝除过密枝外,一般不剪;对短果枝群,可适当疏删,一般每10平方厘米范围内留3个,其余疏除;针状果枝结果后即枯死,可从基部剪除。衰老枝、下垂枝的修剪:衰老枝进行回缩修剪;下垂枝短截至斜生枝的部位。

徒长枝的修剪:一般从基部剪除,如位置合理,可采取先轻剪后回缩的原则,即先剪去1/4左右,促其下部分枝,第二年再缩剪至分枝部位。这样既可防止剪后继续徒长,又可利用徒长枝培养结果枝组。

对梅树的修剪,总的原则是宜轻不宜重,尽力维持结果面积。但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冠逐渐郁蔽,内部不会结果的枝条增多,应进行疏大枝、开天窗,以改善树冠内部的光照条件,减少病虫害,促进隐芽萌发,更新结果面。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

青梅的病虫害主要有疮痂病,炭疽病、灰霉病、膏药病和蚜虫,球坚介壳虫,蓑蛾、毛虫等,其中以疮痂病、蚜虫危害重。具体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11月下旬至花芽萌动前之间选气温在4摄氏度以上,全面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

2、3月中旬至采果期,用50%多菌灵500至800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至1000倍液,加入10%一遍净1500倍液或20%杀灭菊脂2000倍液,防治疮痂病及蚜虫,每隔10至15天一次,连续喷4至6次。

3、4月上旬至5月中旬,用50%代森锰锌500倍液,防治炭疽病,每隔10至15天一次,连续2至3次。

4、5月底至6月上旬,用40%敌百虫8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液防治毛虫类幼虫,用40%速扑杀800倍液防治蚧虫类幼虫。

5、7月下旬至9月底,因地制宜继续防治好桑白蚧、金龟子、天牛幼虫、刺蛾、蓑蛾等虫害,药剂可选用乐斯本、农地乐或功夫等。

回答者:宇博 时间:2017/9/26

0

一、病害

病害传播发病的三要素

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染植株

主要病害

疮痂病(黑星病)、溃疡病、灰霉病、流胶病、日灼病、缩叶病等,下面重点介绍2个常见的青梅病害。

1、灰霉病

症状识别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黄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

发生特点

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越夏,温度在20~30℃。病菌耐低温度,7—20℃大量产生孢子,苗期棚内温度15—23℃。弱光,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幼苗表面有水膜时易发病。花期易感病,借气流,灌溉及农事操作从伤口、衰老器官侵入。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特别是冬季修剪,把病枝剪除,集中销毁。在开花前喷石硫合剂。

2、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以提高自身的抗病力。

3、药剂防治:花谢结果花托未掉前用速克灵1000倍液喷雾,果食生长期用20%惠多丰1500倍液或50%灰霉速净600倍液或40%施佳乐800倍液喷雾。

2、疮痂病

一类植物的细菌性或真菌性疾病,特征为果、块茎、叶或茎上硬壳状的损害。英语中scab一词又指这些罹病植物部位的病损——疮痂。此病菌可在干燥的碱性土壤中迅速蔓延。木灰、新鲜的粪肥和石灰会增加土壤的碱性,避免使用这些东西可以预防疮痂病。其他防病措施包括栽种抗病品种;销毁有病部分;杂草;定期往植株上喷洒杀真菌剂等。

本病是是青梅果树主要的病害,也是较难防治的病害之一。主要为害春梢、晚秋梢、冬梢的嫩叶,花和果实。发病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落花、落果,被害果实畸形,品质变劣,商品等级低。此病在我国长江流域两岸省市的低温地区发病较严重。

[病原]疮痂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一种真菌。

[病状]受害叶片初期出现水渍状圆形小斑点,后变成蜡黄色。病斑随叶片的生长而扩大,并逐渐木栓化,向叶片一面隆起呈圆锥状疮痂,另一面则向内凹陷,病斑多的叶片扭曲畸形,严重的引起落叶;幼果受害初期产生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转为黄褐色、圆锥形、木栓化的瘤状突起,形成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突,引起果实发育不良、畸形,造成早期落果,后期果实品质变劣。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部组织内越冬,发育适温度为16~23℃,当春季阴雨潮湿天气气温在15℃以上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传播本病。春季空气湿度是决定发病严重与否的主要因素。春梢及晚秋梢抽吐期如遇阴雨连绵、早晨雾重则此病流行,夏梢期由于气温高极少发病。

[防治方法]

(1)注意苗木选择:新建果园应选用无病苗木,避免在病区运苗和取接穗。

(2)加强栽培管理:做好冬季清园修剪工作,剪除的病枝、落叶要集中烧毁。疏删过密枝条,提高树冠内部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树冠内空气湿度。

(3)喷药防治:本病仅侵染幼嫩组织,因此,必须做好春梢、晚秋梢及幼果期的喷药保护工作。次喷药在春芽长2毫米时,第二次在谢花期,晚秋梢期喷药视天气而定。可供选用的农药有:受侵染前喷0.3~0.5%倍量式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保护。已浸染的可喷世高,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内吸杀菌剂防治。

二、虫害

主要的虫害

金龟子、桑长白蚧、黑蚱蝉、白蚁、刺蛾、袋蛾、桃蛀螟、芽虫

A、太谷桃仁小蜂

太谷桃仁小蜂EurytomamaslovskiiNikolskaya又名桃仁蜂、太谷广肩小蜂,属膜翅目,广肩小蜂科,广肩小蜂属。

危害情况

太谷桃仁小蜂在青梅座果早期进行羽化、交尾,而后雌成虫将卵产于青梅果核内,幼虫孵化后取食种仁,造成梅果发育不良,并逐渐干缩成灰黑色的僵果,大部分提前脱落,造成青梅减产。据调查,长兴县现有青梅面积6万亩,其中有1.5万亩不同程度受该虫危害,受害率25%,该县林城镇周吴岕村孙勤方和陈新芳两个青梅种植大户50亩青梅园,2005年因该虫危害产量下降20%,2006年下降60%,受害严重的青梅树梅果受害率达100%。

生活史

在浙江省长兴县多数1年发生1代,占69%,少数2年1代,占31%,以老熟幼虫在地面落果、抛弃梅核及干枯枝头上的僵果内越夏、越冬。越冬幼虫2月中旬至4月中旬化蛹,化蛹盛期在2月下旬。3月下旬至4月中旬成虫羽化,羽化盛期在4月上旬,成虫羽化后开始交配、产卵,产卵盛期在4月上旬。4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并取食核仁,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陆续老熟并开始越夏、越冬。据室内观察,雌成虫寿命10-16天,平均12.5天,雄成虫比雌成虫早羽化5-7天。雌雄性比为11:9。

生活习性

羽化出核

3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率为85%。羽化后在梅核内休息5-10小时,待羽翅变硬后向外咬一直径为1.5-2mm的圆形孔作为脱果通道,咬孔时间一般需2~5天,平均3天,有9%的成虫因咬不透核而死在核内。成虫多在每日10-16时爬出,盛期在12时,少数于傍晚前后爬出。出壳后开始补充营养,多数需经1-3天将腹内两侧的乳白色液体排出体外后才交尾、产卵。成虫多在日出1小时后开始活动,大部分在向阳面的树冠外围飞翔,在阴雨天、早晚多栖息在树叶的背面不活动。

交尾

成虫交尾在叶正面进行,飞翔中的雄成虫找到停在叶上的雌成虫后迅速爬近雌成虫,10秒钟后迅速爬到雌成虫背上完成交尾,一次交尾时间约3~7秒钟,交尾后暂停几分钟,接着进行第2次交尾,这样反复交尾数次。雄成虫不断寻觅雌成虫交尾,雌成虫交尾前行动缓慢,交尾后活跃。

产卵

交尾后,雌成虫不断在树冠中飞翔,寻找合适的幼果产卵。当发现幼果后就落在上面,产卵前往复爬行寻找适宜部位,用尾端锥状产卵器以腹、胸90度角姿势慢慢刺入果肉与种皮间,刺入时间需2~23秒,产卵需2-4分钟,产完后在果面上横向爬行数圈,再寻找新的幼果继续产卵。产卵孔深2.9-3.3mm,底部稍膨大。大部分1孔1卵、1果1卵,偶有1孔2-3卵、1果多卵。产卵后雌虫很快死亡。

卵孵化

卵历时5-8天后(平均7天)开始孵化,孵化率为80%-100%,平均为89%。

幼虫期

幼虫孵化后向果仁运动,蛀食核仁子叶而生长发育,并由淡青色变为乳白色。然后经过4次蜕皮,每次蜕皮间隔约14天,到5月下旬至6月上旬老熟幼虫停止取食,准备越夏、越冬。幼虫一生仅危害1个果仁,当核内具有多条幼虫时,只有1条幼虫存活并完成发育。统计结果显示,1果1虫的死亡率为零,越多死亡率越高,一般在50%~90%之间,可达100%,占总数的8%。幼虫危害期约40天,5月下旬被害果实逐渐干缩,变成灰黑色的僵果,此时正是青梅的果仁近熟期,大部分受害果陆续脱落。

化蛹

过冬后的老熟幼虫于2月中旬至4月中旬化蛹,蛹历期26-45天,平均36天。初化蛹时体色乳白,尾部粘连老龄幼虫蜕下的残皮,约10天后复眼变成红色,触角、足及翅颜色逐渐加深,呈浅黑色,随后头、胸、腹也逐渐变黑,5-6天后整个蛹变成黑色。

防治措施

(1)加强梅园管理,在秋季收集落地果、树挂果集中烧毁或深埋。

(2)育苗用种在种子处理前用清水浸泡,将漂浮的空种及被害种剔除烧毁或深埋。

(3)在成虫羽化期每隔一周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喜办蚜)1000倍液喷洒树冠,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初孵幼虫。由于太谷桃仁小蜂的生活方式较为特殊,取食条件受梅核外壳保护,一般药剂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故需采用内吸性药剂防治。通过试验可知,以5%吡虫啉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时间以幼虫孵化初期为。

B、蚜虫

蚜虫--繁殖快的昆虫

蚜虫俗称腻虫或蜜虫等,隶属于半翅目(原为同翅目Homoptera),包括球蚜总科Adelgoidea和蚜总科Aphidoidea。蚜虫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分布很少。目前世界已知约4700余种,中国分布约1100种。前翅4~5斜脉,触角次生感觉圈圆形,腹管管状的蚜虫。其中小蚜属、黑背蚜属及否蚜属为中国特有属。

蚜虫英文名为aphid,亦作plantlouse、greenfly或antcow。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腹管),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的大害虫。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生活史复杂,无翅的雌虫(干母〔stemmother〕)在夏季营孤雌生殖,卵胎生,产幼蚜。植株上的蚜虫过密时,有的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寻找新宿主。夏末出现雌蚜虫和雄蚜虫,交配後,雌蚜虫产卵,以卵越冬。温暖地区可无卵期。蚜虫有蜡腺分泌物,所以许多蚜虫外表像白羊毛球。可用农药或天敌(瓢虫、蚜狮、草蛉等)防治。蚁保护蚜虫免受气候和天敌的危害,把蚜虫从枯萎植物转移到健康植物上,并轻拍蚜虫以得到蜜露(蚜虫分泌的甜味液体)。常见的蚜虫种类如下︰

苹蚜(Aphispomi)、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石原氏球蚜(Chermescooleyi)、玉蜀黍根蚜(Anuraphismaidi-radicis)、云杉瘿球蚜(Chermesabietis)、  麦二叉蚜(Toxopteragraminum)、桃蚜(Myzuspersicae)亦称菠菜蚜(spinachaphid)、 棉蚜(Aphisgossypii)绿至黑色、豆长管蚜(Macrosiphumpisi)浅绿色  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euphorbiae)在蔷薇科植物上产黑色的卵,孵出的幼蚜粉红色及绿色相间、 蔷薇长管蚜(Macrosiphumrosae)形大,绿色,有黑色附肢及粉红色斑、蔷薇圆尾蚜(Anuraphisroseus) 、苹果绵蚜(Eriosomalanigerum)生活在根部,可使苹果树矮小或死亡。幼虫体被白色棉花围住。

形态特征

体长1.5~4.9毫米,多数约2毫米。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

类型:

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阴,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引起霉菌病发生,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累。

繁殖:

本科蚜虫的寄生植物几乎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纲的所有的科。有些种类则以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木贼科植物为寄主。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在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以木本寄主为寄主,在其上以受精卵越冬,春季孵化为干母,孤雌繁殖2或3代。初夏发生有翅迁移蚜转移到草本的第二寄主上孤雌繁殖数代至二十余代,秋末发生有翅的性母蚜和雄蚜从第二寄主迁飞到寄主上。有翅性母卵胎生出雌性蚜,雌蚜与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没有上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雌雄性蚜均无翅,有时雄蚜有翅,以受精卵越冬。许多种类或种以下的单元在热带、亚热带、温室或温暖的小生境全年孤雌生殖,不出现越冬的受精卵。常造成寄主植物组织变形或变色,或节间变短。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怀孕。蚜虫的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个世代需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4-5天。它以卵在花椒树、石榴树等枝条上越冬,也可保护地内以成虫越冬。气温为16-22℃时适宜蚜虫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有利于蚜虫为害。

食物:

本科多数种类为寡食性或单食性,少数为多食性,部分种类是粮、棉、油、麻、茶、糖、菜、烟、果、药和树木等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由于迁飞扩散寻找寄主植物时要反复转移尝食,所以可以传播许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为害。其中包括麦长管蚜、麦二岔蚜、棉蚜、桃蚜及萝卜蚜等重要害虫。

防治:

在蚜虫的防治上,应利用各种手段,停止其危害活动,主要有以下各点:

一、消灭蚜虫,要从其越冬期开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单纯依靠在蚜害严重的春、秋季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显著。

二、对新引进梅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

三、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残花、病枯枝叶,,集中烧毁。

四、发现少量蚜虫时,立即选用或土法消灭虫害,其具体措施如下:

1、用1:15的比例配制烟叶水,泡制4小时后喷洒。

2、用1:4:400的比例,配制洗衣粉、尿素、水的溶液喷洒。

3、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

4、对桃粉蚜一类本身披有蜡粉的蚜虫,施用任何药剂时,均应加1‰中性肥皂水或洗衣粉。

C、刺蛾

[别名]扁刺蛾、八角虫、八角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

[学名]Thoseasinensis(Walker)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

鳞翅目(Lepidoptera)刺蛾科(Eucleidae,亦称Limacodidae)昆虫,约500种。分布,多数在热带。幼虫肥短,蛞蝓状。无腹足,代以吸盘,行动时不像是爬行而是滑行。有的幼虫体色鲜豔,并有刺毛螫人,後引起皮疹。以植物为食。在卵圆形的茧中化蛹,茧附著在叶间。猴形刺蛾(Phobetronpithecium)幼虫的附肢上密布褐色刺毛,像乱蓬蓬的头发。结茧时附肢伸出茧外,用以保护和伪装。

[特征描述]

成虫体长13—18mm,翅展28—39mm,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深,触角雌丝状,基部10多节呈栉齿状,雄羽状。前翅灰褐稍带紫色,中室外侧有1明显的暗褐色斜纹,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中部倾斜;中室上角有1黑点,雄蛾较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卵扁椭圆形,长1.1mm,初淡黄绿,后呈灰褐色。幼虫体长21—26mm,体扁椭圆形,背稍隆似龟背,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边缘蓝色;体边缘每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各节背面有2小丛刺毛,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红点。蛹体长10一15mm,前端较肥大,近椭圆形,初乳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茧长12—16mm,椭圆形,暗褐色。

长江下游地区2代,少数3代。1代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一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8月为害重,8月下旬开始陆续结茧越冬。2—3代区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一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一9月中旬。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一10月。以末代老熟幼虫结茧越冬。成虫多在黄昏羽化出土,昼伏夜出,羽化后即可交配,2天后产卵,多散产于叶面上。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6龄起可食全叶,老熟多夜间结茧。

[防治方法]

(1)敲碎树干、树枝上的虫茧,挖除树基四周土壤中的虫茧,减少虫源。(2)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

果梅桑白蚧

(PseudaulacaspispentagonaTargioni),也称桑盾蚧,是为害严重且防治较困难的害虫之一,1999年湖州市部分梅园遭受桑白蚧为害,2000年80%以上老梅园受害,损失惨重,近两年也有不同程度的为害。

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

桑白蚧若虫呈扁椭圆形,橙色,孵化后在母壳下停留数小时,而后逐渐爬出分散活动1d左右,在2~5年生枝条上固定取食,在枝条分权处和阴面处密度较大。经5~7d开始分泌出绵毛状白色蜡粉覆盖于体上,逐渐加厚,不久,若虫便蜕皮,蜕皮时自腹面裂开,虫体微向后移,继续分泌蜡质造成介壳。雌成虫介壳呈点形或椭圆形,直径2mm左右,白色或灰白色,背稍稍隆起,壳点橙黄色,位于中央。雄成虫介壳白色长筒形,前端有橙黄色壳点。

桑白蚧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固着在枝干上吸食养分,偶有在果实和叶片上为害,严重时介壳密集重叠,枝条表面凹凸不平,树势衰弱,引起枝条死亡,甚至全株死亡。一旦发生,如不加以有效防治,3~5年可将全果园毁掉。桑白蚧在湖州一年发生3代,第1代若虫高峰期在5月中旬,第2代在7月,第3代在8~9月。由于第1代若虫高峰期正值果梅成熟期,此时禁用药剂防治,从而错失了防治的时机。待果梅采摘后,第1代桑白蚧壳已初步形成,一般化学防治效果较差,这就是果梅桑白蚧防治困难的主要原因。

化学防治试验

第1代桑白蚧发生在果实接近成熟期,故不能在若虫期立即喷杀,只能待黄梅采摘后(6月16

日)立即喷药。药剂选用了2.5%敌杀死3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倍液和4O%速扑杀600倍液,第2次喷药的间隔时间为15天,第3次喷药视第2代桑白蚧发生早晚而定,一般掌握在若虫大量出现时喷杀。

综合防治方法

1)营林技术防治

合理密植,注意林内通风透光,冬季剪除虫害严重枝,集中烧毁,减少虫源。

2)人工防治

由于桑白蚧群集为害,故可用破麻布等擦死树上的桑白蚧。

3)其他药剂防治

在若虫孵化后期,喷8O%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21、25%敌杀死3000倍液、2O%杀灭菊酯2000倍液、

4O%速扑杀600倍液、石油乳剂15~20倍液均有效。但在介壳形成后,喷速扑杀600倍液效果较好。喷药

时必须喷透受害枝,以枝条滴水为度。冬季梅树休眠期加喷3。石硫合剂,以控制、减少翌年病虫源。

注意保护天敌

桑蚧蚜小蜂(Prospaltellaberlesei)是桑白蚧的天敌,进行药剂防治时应尽量避开桑蚧蚜小蜂的成虫羽化盛。

回答者:小娜 时间:2017/11/16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火爆农资招商网由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孙学军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073709163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注明来源,合作共赢!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火爆商标注册证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