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蔬菜 > 叶菜 > 白菜黑斑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措施

白菜黑斑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措施

提问时间:2016/11/22匿名 | 分类:蔬菜 | 浏览787次
3个回答

白菜黑斑病是危害白菜叶片的一种病害,他会造成白菜叶片上面出现斑块,那大家知道黑斑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有哪些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白菜黑斑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措施

大白菜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子叶。叶片初染病为近圆形褪绿小斑,后逐渐扩大成直径5~10毫米的褐色病斑,有明显的同心轮纹,边缘淡绿色至暗褐色,有的病斑具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产生暗褐色霉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部穿孔。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的斑块,致半叶或整叶枯死,全株叶片由外向内干枯。叶柄和茎上的病斑长梭形,呈暗褐色条状凹陷防治措施:

1、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2、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

3、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播种前用50度的温水浸种25分钟,冷却后晾干再播;或用种子量0.4%福美双拌种。

4、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用70%代森锰锌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600倍液喷洒植株,每隔7天一次,连喷3~4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白菜斑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措施,大家了解了吗?希望小编的文章对大家更好的防治此病害有一定的帮助。

回答者:珍珍 时间:2016/11/22

1

白菜黑斑病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与白菜白斑病相同,也可用0.4%的福美双拌种。

2、加强栽培管理: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轮作,深耕,病残体,合理施肥。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进行喷药,药剂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波尔多液(1:3:400);抗菌剂“401”500-1,000倍液;多抗霉素50ppm等,每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2-3次。

回答者:小杨 时间:2017/3/29

0

白菜黑斑病本病能为害植株的叶片、叶柄、花梗及种荚等各部。叶片发病多从外叶开始,病斑圆形,灰褐色或褐色,有或无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上生黑色霉状物,潮湿环境下更为明显。病斑周围有时有黄色晕环。病斑较小,直径2-6mm;甘蓝和花椰菜上病斑较大,直径30mm。叶上病斑发生很多时,很易变黄早枯。茎和叶柄上病斑呈纵条形,其上也色霉状物。花梗和种荚上病状与霜霉病引起的病状相似,但长出黑霉可与霜霉病区别。

白菜黑斑病病原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所致。白菜黑斑病菌为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brassicae(Berk.)Sace.],甘蓝和花椰菜黑斑病菌为(AlternariaoleraceaM.Ibrath)。两种病菌都只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形态相似,长条形至倒棍棒形,棕褐色,有3-10个横隔,1-25个纵隔。但白菜黑斑病的分生孢子多数单生,较大,16-28×125-225um,嘴胞较长,色泽较浅;甘蓝黑斑病菌分生孢子常链生(8-10个连成一串),较小,11-17×50-75um,嘴胞较短,色泽较深。

两种病菌的分生孢子都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盛。白菜黑斑病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17-20℃,菌丝生长的温度为1-35℃。适温为17℃;甘蓝黑斑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温度则为1-40℃,适温为28-31℃,菌丝生长适温为25-27℃。两种病菌都能侵染白菜、油菜、甘蓝、花椰菜、芥菜、芫菁和萝卜等。但白菜黑斑病菌多为害白菜、油菜、芥菜和芫菁;而甘蓝黑斑病菌主要为害甘蓝和花椰菜。

白菜黑斑病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土壤中、采种株上以及种子表面越科冬,成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上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扩大蔓延为害。

白菜黑斑病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与白菜白斑病相同,也可用0.4%的福美双拌种。

2、加强栽培管理: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轮作,深耕,病残体,合理施肥。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进行喷药,药剂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波尔多液(1:3:400);抗菌剂“401”500-1,000倍液;多抗霉素50ppm等,每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2-3次。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9/7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