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大田 > 粮食 > 春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和防治方法有哪些

春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和防治方法有哪些

提问时间:2016/12/19匿名 | 分类:大田 | 浏览795次
5个回答

小麦生长期间会受到很多病害的影响,这对于春小麦也一样,那大家知道春小麦常见的病害和防治方法有哪些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春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和防治方法有哪些

1、白粉病、锈病防治:小麦拔节期若田间湿度过大,易发生白粉病和锈病,应及时进行防治,可亩用粉锈宁35-40克,喷雾,每次间隔10-15天,连续喷2-3次。

2、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在小麦的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吸浆虫危害的严重时期,应及时防治,一亩地可用10%吡虫啉或3%啶虫咪乳油。

3、麦蚜、小麦红吸浆虫的防治:在小麦灌浆期如麦蚜和小麦红吸浆虫较多时,可用毙杀2000乳油15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4、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增施有机肥料和磷肥保持氮、磷平衡,加强田间管理精细整地、施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对重病田可采用药剂防治进行种子处理,用粉绣宁25%可湿性粉剂80-120克拌种100公斤或在小麦拨节期亩有粉锈宁40—60克喷雾防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春小麦常见的病害和防治方法,大家了解了吗?希望小编的文章对大家更好的防治春小麦有一定的帮助。

回答者:珍珍 时间:2016/12/19

1

丛矮病的防治

丛矮病的症状特征: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叶色较浓绿,茎秆稍粗壮,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传播途径:小麦丛矮病毒不经汁液、种子和土壤传播,主要由灰飞虱传毒,是虫传病毒病。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措施。如小麦平作,合理安排套作,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压低毒源、虫源;适期连片播种,避免早播;麦田冬灌水保苗,减少灰飞虱越冬;小麦返青期早施肥水提高成穗率。杂草;许多杂草是飞虱的宿主,也是小麦病毒病的毒源,田边、沟旁杂草,消灭毒源,具有杀虫防病效果。

(2)药剂防治。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啶虫眯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防治灰飞虱,压低虫源。发病地块,喷洒病毒克星水剂500倍液,将病株拔除销毁。

苗期地下害虫的防治

苗期为害小麦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据观察,蝼蛄为害,将麦苗嫩茎咬成乱麻状,断口不整齐;蛴螬为害,将麦苗根茎处咬断,断口整齐;金针虫则钻食麦茎嫩心,被害部呈乱麻状,但外皮仍连在一起。仔细观察麦苗的这些被害状,不用挖土调查,就可以确定麦田发生的是哪种地下害虫。

小麦出苗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片调查,当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施药防治。撒毒土 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对细土30~40公斤,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以有效地防治蛴螬和金针虫;浇药水 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对水750公斤,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撒毒饵 用麦麸或饼粉5公斤,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或50%1605乳油50克,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每亩2~3公斤,对蝼蛄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小麦秋播期病虫害防治

秋播期是搞好小麦病虫防治的基础和关键,希望农民朋友抓住秋播这一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地下害虫、小麦白粉病等病虫害防治工作,力争将小麦病虫草害消灭在萌芽阶段。

秋播期小麦病虫防治技术措施如下:

搞好植物检疫秋播期间种子调运频繁,易传播检疫性病虫,因此,必须加强检疫工作,严防检疫性病虫杂草随种子调运传播蔓延。购买种子时,一定要从正规的种子经营单位,购买有检疫合格证的种子。

加强农业防治主要有合理轮作,深翻改土,精细整地,测土配方,合理施肥,不施用未腐蚀的有机肥,适期适量播种,田间、地边、场院等处的自发麦苗和杂草等技术措施。

土壤药剂处理对前茬地下害虫发生重的地块,播前整地时用药剂混合干细土,混匀后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撒后随即浅耕或耙耱,也可将农药与肥料混合施入。

实行药剂拌种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是整个小麦生产过程中防治病虫的经济、简便、、高效措施,也是小麦病虫防治的基础性关键措施,应大力提倡应用。

回答者:小杨 时间:2017/3/28

0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是一拌一喷,即播种期药剂拌种和返青期喷药。返青期小麦纹枯病的喷雾防治往往被轻视,防治时间又偏晚,是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把握好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进行防治,合理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

发病初期,用25%丙环唑乳油30~40 g/亩,或25%氰烯菊酯悬浮剂100~200ml/亩,对水均匀喷施。

小麦病毒病

小麦病毒病在春节前就有地块会有病症出现,为了更好的防治该病害,节春天气情好的时候可以用叶连叶、氯溴异氰脲酸、吗啉胍乙铜等产品进行防治,如果节前没有预防的,在节后小麦返青时会有大片小麦泛黄的情况出现,这时要加大用药量,用以上产品进行防治。

小麦蚜虫

主要集中为害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吸食小麦汁液,使叶片变黄白。蚜虫的排泄物还会污染小麦叶片,阻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灌浆,使小麦减产。

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6000~7500倍液。

小麦红蜘蛛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吸食汁液,被害叶片表面布满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成斑块,叶片发黄,严重时植株不能抽穗,枯萎而死。

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15%哒螨灵1500~2000倍液;或5%阿维菌素7500~15000倍液均匀喷雾,兼防蚜虫。

草害防治

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可在春季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对路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要严格按照所用农药的适宜浓度、使用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以免发生药害。对于这次化学除草也是一次化学除草;在用药选药一定要准、狠;合理复配。

回答者:晶晶 时间:2017/6/9

0

1、拌种法。小麦拌种可以防治土传病害,主要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可用15%的粉锈宁可湿粉剂和6%的立克秀悬浮剂拌麦种。

2、浸种法。据试验,小麦用微肥作种子处理,每亩可增产10%以上,少数地块增产20%-30%。但是,微肥的用量很少,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种子处理,锌肥每公斤种子用硫酸锌3-5克,浸种溶液浓度为0.02%-0.05%,浸种12小时,晾干即可播种。硼肥浸种时,用0.01%-0.05%的硼砂或硼酸溶液浸种6-12小时;拌种时可加大溶液浓度。钼肥每公斤种子用钼酸铵2-6克,先把钼酸铵用少量温水溶解,然后稀释到以淹没种子为度,同种子一起在缸或桶中搅匀,捞出在阴凉的地方晾干播种;浸种浓度为0.05%0.1%,按种子与肥液1∶1的比例,浸种12小时,捞出晾干播种。铜肥每公斤用0.6-1.2克硫酸铜,浸种浓度为0.01%-0.05%,浸泡12小时,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3、种子包衣。种子包衣是采取机械或手工方法,按一定比例将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缓释剂和成膜剂等多种成分的种衣剂均匀包覆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牢固的药膜。随着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牢固的药膜。随着种子的萌动、发芽、出苗和生长,包衣中的有效成分逐渐被植株根系吸收并传导到幼苗植株各部位,使种子及幼苗对种子带菌、土壤带菌及地下、地上害虫起到防治作用。药膜中的微肥可在底肥借力之前充分发挥效力。因此,包衣种子苗期生长旺盛,叶色浓绿,根系发达,植株健壮,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以下是小麦苗期针对具体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叶锈特或粉锈宁1000倍液进行防治。

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秋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天是侵染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20~200克,对水50~60千克,顺垄喷洒幼苗,能显着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秋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为褐色,并向上发展,在基部l~2节的叶鞘上形成许多椭圆形病斑,病斑腐烂后残留维管束组织,严重时可造成死苗。发病严重的地块,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50克,或5%井岗霉素水剂150~20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对水50~75千克顺垄喷施,效果良好。

麦蚜:蚜虫除直接为害小麦造成减产外,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小麦齐苗后,特别是在黄矮病发生较重的地区,要积极做好田间调查,当蚜株率超过5%、百株蚜量达到10头左右时,应进行药剂防治。方法是:每亩喷撒1.5%乐果粉剂1.5~2千克,或者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1500倍液顺垄喷雾,效果都很好并能兼治小麦红蜘蛛。

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小麦出苗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片调查,当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施药防治。

1、撒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千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千克,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千克,对细土30~40千克,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有效地防治蛴螬和金针虫;

2、浇药水。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对水750千克,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

3、撒毒饵。用麦麸或饼粉5千克,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或50%1605乳油50克,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每亩2~3千克,对蝼蛄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土蝗和蟋蟀近年来,这两类害虫发生量很大,常为害早播麦苗,可用90%晶体敌百虫50克,拌炒香的麦麸5千克,加适量水拌匀,配成毒饵,每亩撒施4~5千克诱杀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9/11

0

全蚀病:病原特征,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71×297-505(μ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子囊平行排列于子囊腔内,早期子囊间有拟侧丝,后期消失,棍棒状,无色,大小61-102×8-14(μm),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成束或分散排列,丝状,无色,略弯,具3-7个假隔膜,多为5个,内含许多油球,大小53-92×3.1-5.4(μm)。成熟菌丝栗褐色,隔膜较稀疏,呈锐角分枝,主枝与侧枝交界处各生一个隔膜,成“A”形。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菌丝束明显,菌落边缘菌丝常向中心反卷,人工培养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禾谷变种G.g.g.)的子囊壳散生于茎基叶鞘内侧表皮下,黑色,具长颈和短颈。子囊、子囊孢子与小麦变种区别不大,唯子囊孢子一头稍尖,另一头钝圆,大小67.5-87.5×3-5(μm),成熟时具3-8个隔。在大麦、小麦、黑麦、燕麦、水稻等病株的叶鞘、芽鞘及幼嫩根茎组织上产生大量裂瓣状附着枝,大小15-22.5×27.5-30(μm)。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呈暗黑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菌落边缘的羽毛状菌丝不向中心反卷,不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致病力较弱,但对大麦、黑麦、燕麦、水稻致病力强。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

危害症状,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传播途径,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言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防治措施:

轮作倒茬,实行一年以上的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亩施用量5-10吨,增施化肥时注意磷氮配合,前重后轻。发病初期还应追施氮磷钾,以加强肥料的防病作用。加强田间管理:春麦适当早播,冬麦适当晚播发病轻,小麦后期遇到干热风,要多灌水,以减轻白穗病程度。小麦收割后及时深翻,可以减轻发病程度。选用耐病品种。

药剂拌种,用种子的0.3%的健壮拌种,或0.1%的全蚀净拌种。

药剂灌根,小麦播种后20-30天、返青期、拔节期,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雪腐病和雪霉病:病原,雪腐病:菌核球形至扁球形,初红褐色,后变为黑褐色,大小0.5-3.0×0.5-2.5(mm)。每个菌核能产生1个子实体,个别产生4个。子实体柄细长,有毛,基部膨大。担子棍棒状,顶生担子梗4个,上生担孢子。担孢子顶端圆,基部尖,稍弯,无色,大小6-14×3-6(um)。雪霉病:称雪腐格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座,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新月形,两端钝圆,无脚胞,无色,具隔膜0-3个,以1个隔膜居多,大小11.3-22.8×2.3-3.3(μm)。有性态为子囊壳埋生,珠形至卵形,大小160-250×90-100(μm),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子囊壳壁厚具内外两层。子囊棒状至圆柱状,大小40-70×3.5-6.5(μm)。子囊里具子囊孢子6-8个。子囊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具隔1-3个,大小10-18×3.6-4.5(μm)。

为害症状:小麦雪腐病与雪霉病是冬麦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幼苗,发病轻则死亡;重者全田毁灭,以至翻耕改种。这两种病都主要在低温、积雪厚、覆盖时间长的年份发生。这两种病的共同特点是:苗期受害叶片暗绿色或黄褐色水浸状。两者不同点是:雪腐病叶易碎,上有灰白色松软菌丝体,并散生茶褐色球形或不规则形菌核,像芝麻粒大小的黑点。雪霉病受害叶片不破碎,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这两种病都主要在低温、积雪厚、覆盖时间长的地区和年份发生。雪腐病在新疆以近山冬麦区发生重。

侵染循环,雪腐病:菌腐生能力差,只能以寄生状态和休眠状态存活,小麦在秋冬之交(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土壤高温度,土壤温度2-10℃)为主要感染期,菌核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放射到空中可随气流传播侵染幼苗,由菌核产生的菌丝也可以浸染幼苗,并蔓延为害,直至雪层下温度降到0℃以下,才暂时停止蔓延。早春从积雪融化起病菌继续为害,小麦返青后症状为典型和明显,此时病部产生明显的菌丝层和菌核。当温度上升到15℃以上,病菌便停止为害,并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雪霉病:以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夏(不产生厚壁孢子),病菌菌丝能从气孔侵入幼苗,马从芽鞘角质层侵入麦苗内部,但多数从胚根鞘的自然伤处侵入引起死苗。秋苗受侵染后,症状轻微不易察觉,直至次年春,病株基部明显变褐,才易识别。

发病条件,小麦雪腐病与雪霉病是北疆冬麦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这两种病都主要在低温、积雪厚、覆盖时间长的地区和年份发生。雪腐病在新疆以近山冬麦区发生重。冬末春初,在积雪较多的地区,冬小麦常因雪腐和雪霉病而造成麦田死亡。发病轻则分蘖死亡,严重减产;重者造成全田毁灭,以致重播。

温湿度,雪腐病:病菌生长温限5-15℃,-5℃,1-5℃时致病力强,高湿和遮光促进菌丝发育,干燥和光照促进菌核的形成。冬季积雪时间长,土壤不结冻,土温0℃左右易发病,连作地发病重。雪霉病:病菌在4.3-30℃之间都能正常生长,在低温高湿时雪霉病菌丝体生长要比后期快好几倍,气温在5℃以上病菌即可侵染小麦,侵染叶片的适温度为18-22℃。

积雪情况,积雪厚度在30厘米以上,积雪时间在100天以上,地面长期处于低温和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害流行。

耕作作栽培条件,连作地,地势低洼易积水,偏施氮肥,过度密植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与玉米、瓜类、豆类、棉花等作物轮作。进行伏耕灭茬,施足基肥,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适当提早追肥,促使雪早化,排除田间积水,适期播种,均可减轻发病。选用抗病品种。

化学防治:种子拌种,每100公斤小麦种子用健壮200克,或用种子量的0.3%五氯硝基苯粉剂、多菌灵或菌核利拌种;药剂喷洒:降雪前10天左右,喷撒5%五氯硝基苯粉剂2.5公斤/亩,或30%工;菌核利粉剂0.75公斤/亩,25%多菌灵牙利齿150-200克加水20公斤喷洒。

破雪施肥施药,2月底-3月上旬,即田间积雪厚度达10-15厘米是实施该技术的时间。采用撒肥机或播种机进行破雪施肥(以播种机为佳),播种机施肥适用于没有滴灌设施的麦田。每亩施用“恶霉灵原药3克+20%三唑酮60克+增效剂伴能+尿素6-9公斤”,或“50%多菌灵100克+20%三唑酮60克+增效剂伴能+尿素6-9公斤”,农药和化肥一起混匀,非粉剂类的农药和煤沫或细土掺匀后,再与化肥再混匀,用播种机播施或撒肥机撒施,控制雪腐雪霉病的发生,兼防根腐病。

回答者:小娜 时间:2017/11/14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