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大田 > 粮食 > 春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和危害症状有哪些

春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和危害症状有哪些

提问时间:2016/12/21匿名 | 分类:大田 | 浏览841次
5个回答

在小麦生长期间影响其生长的病害有很多,那大家知道危害春小麦的病害和虫害有哪些吗?这些病害和虫害应该怎样防治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春小麦的主要虫害和危害症状

1.蚜虫主要有麦二又蚜,麦长管蚜和手缢管蚜,每年6月份开始发生,麦蚜常大量聚集在叶片、茎秆和穗部,吸取汁液,影响作物发育,并能传播多种病毒,巳成为常发性害虫。

2.地下害虫苗期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三种。金针虫能咬食刚拾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其乏不断芽,苗期为害主根或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上中咬食种子、幼根和嫩茎,造成缺苗,可在表土层穿行,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造成幼苗失水干枯而死;蛴螬也呆食害萌发的种子,咬断幼苗的根茎造成幼苗枯死。

3.粘虫目前危害小麦严重的为二代粘虫,大量发生时不仅吃光麦叶,还能咬断穗头。

春小麦的主要病害和危害症状

1.锈病分为叶锈、条锈和秆锈。叶锈通常只在叶表面发生;条锈主要侵害叶片、叶鞘,茎秆也偶然发生。秆锈主要症状是产生隆起的粉疮;锈病发生严重时会造成大量减产。

2.白粉病初期叶上出现白色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上面长出白粉状霉层,后期在霉层中散生黑色小粒,病叶逐渐变黄褐色而枯死。

3.全蚀病侵染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一、二节。返青至拔节期病株基部叶片变黄,地下茎、种子、根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干旱时茎基部及根变黑褐色,出现白穗。

4.根腐病侵染小麦各个部位,引起烂芽、叶枯,穗枯及形成黑胚粉,幼芽受害芽鞘上发生褐斑,出苗后在茎基部或根部发生褐斑;引起苗叶变黄,发育迟缓,叶片病斑椭圆形成不规则形,穗部从灌浆开始发生,在颖壳上产生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5.黄矮病主要由麦蚜传播,拔节期开始出现症状,孕穗到抽穗期盛发,植株矮化,叶片发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春小麦的主要病害和虫害,大家了解了吗?希望小编的文章对大家更好的防治这些病害,促进其高产丰收有一定的帮助。

回答者:珍珍 时间:2016/12/21

1

小麦常见主要病害有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白粉病、叶锈病、条锈病、杆锈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赤霉病、颖枯病、黄矮病、丛矮病等。

小麦怎样用药剂拌种

小麦播种前,亩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毫升加天达2116(拌种专用)12.5克,兑水100-200毫升,拌5-10千克种子,晾干后播种。

小麦拌种能防治哪些病害

小麦拌种可防治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叶锈病、白粉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等病害。

怎样防治小麦根部病害

根部病害是指全蚀病、根腐病和纹枯病。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返青期亩用96%天达恶霉灵5克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50克兑水30千克喷雾;小麦抽穗期,亩用20%三唑酮100毫升加“天达2116”50克兑水30千克喷雾。

怎样防治小麦叶部病害

叶部病害指小麦白粉病、叶锈病、条锈病病害发生初期可用天达恶霉灵6000倍加天达2116喷雾。

怎样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开花前,遇到低温、阴天或多雨的天气,就要防治赤霉病。花前、花后,用50%多菌灵600倍加“天达2116”600倍各喷雾一次,可防治赤霉病兼治颖枯病。

怎样防治小麦病毒病

小麦病毒病是二叉蚜传毒,小麦丛矮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是飞虱传毒。病毒病多发生在早播麦田,所以早茬麦,冬前小麦4叶期用3%天达啶虫脒2000倍喷雾,就能预防小麦病毒病。早春,小麦病毒病发生初期亩用50%消菌灵30克加天达211650克兑水30千克喷雾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消菌灵有哪些作用

消菌灵,又名王,主要成份是氯溴异氰脲酸。50%消菌灵800-1000倍+600倍天达2116喷雾,对真菌、细菌、病毒引起的病害有极好的防效,尤其对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防效更为显著。

防治小麦病害的药剂有哪些

2.5%适乐时,20%三唑酮,10%世高,30%天达恶霉灵,50%多菌灵,50%消菌灵与天达2116复配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是防治麦田病害的必备药剂。

麦田虫害主要有哪几种

粘虫、蚜虫、麦叶蜂、小麦吸浆虫、红蜘蛛、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和蝗虫是麦田常见虫害。

怎样防治麦田红蜘蛛

早春小麦返青、起身期,结合喷药加入15%扫螨净3000倍液加600倍液天达2116壮苗专用喷雾,不但能控制红蜘蛛为害,同时还能有效预防“倒春寒”和白粉病。

怎样防治小麦蚜虫

因为小麦蚜虫能使早播小麦感染黄矮病,所以防小麦蚜虫有两个适期,冬前小麦四叶期(早茬麦),翌年小麦抽穗期是防治小麦蚜虫的适期用10%吡虫啉4000倍或3%天达啶虫脒2000倍防治麦蚜效果均很好,对天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怎样防治麦田地下害虫

麦田地下害虫防治应在播种前进行,早茬麦每平方米有虫(蛴螬和金针虫)3头以上的地块,耕地时亩施3%辛硫磷颗粒剂1千克处理土壤。蛴螬为主的重发区,在用适乐时拌种时,每亩加50%辛硫磷10-15ml。

小麦返青期,金针虫危害严重的地块,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千克加细土80千克顺垅撒施,然后划锄,结合浇水更好。

回答者:小杨 时间:2017/3/28

0

小麦病毒病

小麦病毒病在春节前就有地块会有病症出现,为了更好的防治该病害,节春天气情好的时候可以用叶连叶、氯溴异氰脲酸、吗啉胍乙铜等产品进行防治,如果节前没有预防的,在节后小麦返青时会有大片小麦泛黄的情况出现,这时要加大用药量,用以上产品进行防治。

小麦蚜虫

主要集中为害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吸食小麦汁液,使叶片变黄白。蚜虫的排泄物还会污染小麦叶片,阻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灌浆,使小麦减产。

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6000~7500倍液。

小麦红蜘蛛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吸食汁液,被害叶片表面布满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成斑块,叶片发黄,严重时植株不能抽穗,枯萎而死。

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15%哒螨灵1500~2000倍液;或5%阿维菌素7500~15000倍液均匀喷雾,兼防蚜虫。

草害防治

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可在春季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对路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要严格按照所用农药的适宜浓度、使用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以免发生药害。对于这次化学除草也是一次化学除草;在用药选药一定要准、狠;合理复配。

回答者:晶晶 时间:2017/6/9

0

根腐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平脐蠕孢—。有性世代属子菌亚门、格孢腔苗目、旋孢腔菌属。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5分根丛生,深褐色,直或顶部有多次曲折,基部细胞膨大,顶端色稍浅,有3-7个隔膜,大小为60-20×6-10微米。分生孢子纺锤形、梭形、椭圆形或长椭圆,榄褐色或深榄褐色,直或稍弯,两端细胞圆形,2-11个隔膜,大小64-86.4×22.4微米,萌发时从一端或二端长出芽管。分生孢子在6-39℃均萌发,适温度24℃。菌丝生长千军万马温为24-28℃。病原菌在3-34℃均可侵染泪科,侵染适温度22-30℃。孢子萌芽需要水滴。多雨、结露有利孢子萌发侵染。

危害症状,麦的幼芽、幼苗被侵害造成田间缺苗;成株茎、叶受害造成叶片早枯,光合作用下降,籽粒不饱满,降低产量;病株因根部或茎基腐烂而呈“青枯”状死亡,不能结实;穗和籽粒被害,结实率下降,种胚变黑,粒重轻,发芽率低;黑胚率高的小麦磨出的面粉色泽灰暗,品质差,因此根腐病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商品价值。

侵染循环,小麦根腐病是一种兼性寄生菌,病菌可以在种子内外及病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苗期根腐为主的病区,种子和土壤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来源,种子的病菌可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也可以休眠菌丝在种皮和胚内越夏越冬,种子内休眠菌丝少能活5-6年。病原菌借助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发病后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不断传播,引起病害进一步蔓延和流行。

发病条件,土壤过于干旱或潮湿时发生重;幼苗受冻病情加重。成株期叶部发病与气候、寄主生育状态及叶龄有关。根腐病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板结,播种时覆土过厚,春麦区播种过迟,冬麦区播种过早,以及小麦连作和种子带菌等因素均可促进苗腐发生。麦田缺氧植株早衰,抗病力下降,发病重;叶片龄期愈长,抗病力愈低;小麦生育前期温、湿度低,菌源量小,发病轻,抽穗前叶片抗性较强,病情增长速度缓慢,抽穗后抗性下降,温、湿度升高,经多次再侵染后菌源量增多,病情迅速增长,乳熟期后,增长速度减慢。

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的0.2%的健壮悬浮种衣剂;0.3%克菌丹、退菌特、福美砷、福美双(50%)、扑海因(50%)、卫福、粉锈宁;0.2%的敌力脱(25%乳油);0.15%代森锰锌,多菌灵、萎锈灵拌种,即可降低发病率,还能促进种子发芽和保苗。

叶面喷雾防治,叶面喷施杀菌剂和调节剂。每亩用12.5%烯唑醇30-40克或20%三唑酮乳油80克或12.5%腈菌唑乳油40-50毫升或25%丙环唑乳油(锈特)30毫升,海绿素1000-1500倍液或丰产星一支或芸苔素一袋等调节剂,兑水20-30公斤全田均匀喷雾。

全蚀病:病原特征,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71×297-505(μ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子囊平行排列于子囊腔内,早期子囊间有拟侧丝,后期消失,棍棒状,无色,大小61-102×8-14(μm),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成束或分散排列,丝状,无色,略弯,具3-7个假隔膜,多为5个,内含许多油球,大小53-92×3.1-5.4(μm)。成熟菌丝栗褐色,隔膜较稀疏,呈锐角分枝,主枝与侧枝交界处各生一个隔膜,成“A”形。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菌丝束明显,菌落边缘菌丝常向中心反卷,人工培养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禾谷变种G.g.g.)的子囊壳散生于茎基叶鞘内侧表皮下,黑色,具长颈和短颈。子囊、子囊孢子与小麦变种区别不大,唯子囊孢子一头稍尖,另一头钝圆,大小67.5-87.5×3-5(μm),成熟时具3-8个隔。在大麦、小麦、黑麦、燕麦、水稻等病株的叶鞘、芽鞘及幼嫩根茎组织上产生大量裂瓣状附着枝,大小15-22.5×27.5-30(μm)。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呈暗黑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菌落边缘的羽毛状菌丝不向中心反卷,不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致病力较弱,但对大麦、黑麦、燕麦、水稻致病力强。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

危害症状,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传播途径,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言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防治措施:

轮作倒茬,实行一年以上的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亩施用量5-10吨,增施化肥时注意磷氮配合,前重后轻。发病初期还应追施氮磷钾,以加强肥料的防病作用。加强田间管理:春麦适当早播,冬麦适当晚播发病轻,小麦后期遇到干热风,要多灌水,以减轻白穗病程度。小麦收割后及时深翻,可以减轻发病程度。选用耐病品种。

药剂拌种,用种子的0.3%的健壮拌种,或0.1%的全蚀净拌种。

药剂灌根,小麦播种后20-30天、返青期、拔节期,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9/11

0

根腐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平脐蠕孢—。有性世代属子菌亚门、格孢腔苗目、旋孢腔菌属。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5分根丛生,深褐色,直或顶部有多次曲折,基部细胞膨大,顶端色稍浅,有3-7个隔膜,大小为60-20×6-10微米。分生孢子纺锤形、梭形、椭圆形或长椭圆,榄褐色或深榄褐色,直或稍弯,两端细胞圆形,2-11个隔膜,大小64-86.4×22.4微米,萌发时从一端或二端长出芽管。分生孢子在6-39℃均萌发,适温度24℃。菌丝生长千军万马温为24-28℃。病原菌在3-34℃均可侵染泪科,侵染适温度22-30℃。孢子萌芽需要水滴。多雨、结露有利孢子萌发侵染。

危害症状,麦的幼芽、幼苗被侵害造成田间缺苗;成株茎、叶受害造成叶片早枯,光合作用下降,籽粒不饱满,降低产量;病株因根部或茎基腐烂而呈“青枯”状死亡,不能结实;穗和籽粒被害,结实率下降,种胚变黑,粒重轻,发芽率低;黑胚率高的小麦磨出的面粉色泽灰暗,品质差,因此根腐病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商品价值。

侵染循环,小麦根腐病是一种兼性寄生菌,病菌可以在种子内外及病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苗期根腐为主的病区,种子和土壤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来源,种子的病菌可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也可以休眠菌丝在种皮和胚内越夏越冬,种子内休眠菌丝少能活5-6年。病原菌借助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发病后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不断传播,引起病害进一步蔓延和流行。

发病条件,土壤过于干旱或潮湿时发生重;幼苗受冻病情加重。成株期叶部发病与气候、寄主生育状态及叶龄有关。根腐病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板结,播种时覆土过厚,春麦区播种过迟,冬麦区播种过早,以及小麦连作和种子带菌等因素均可促进苗腐发生。麦田缺氧植株早衰,抗病力下降,发病重;叶片龄期愈长,抗病力愈低;小麦生育前期温、湿度低,菌源量小,发病轻,抽穗前叶片抗性较强,病情增长速度缓慢,抽穗后抗性下降,温、湿度升高,经多次再侵染后菌源量增多,病情迅速增长,乳熟期后,增长速度减慢。

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的0.2%的健壮悬浮种衣剂;0.3%克菌丹、退菌特、福美砷、福美双(50%)、扑海因(50%)、卫福、粉锈宁;0.2%的敌力脱(25%乳油);0.15%代森锰锌,多菌灵、萎锈灵拌种,即可降低发病率,还能促进种子发芽和保苗。

叶面喷雾防治,叶面喷施杀菌剂和调节剂。每亩用12.5%烯唑醇30-40克或20%三唑酮乳油80克或12.5%腈菌唑乳油40-50毫升或25%丙环唑乳油(锈特)30毫升,海绿素1000-1500倍液或丰产星一支或芸苔素一袋等调节剂,兑水20-30公斤全田均匀喷雾。

全蚀病:病原特征,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71×297-505(μ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子囊平行排列于子囊腔内,早期子囊间有拟侧丝,后期消失,棍棒状,无色,大小61-102×8-14(μm),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成束或分散排列,丝状,无色,略弯,具3-7个假隔膜,多为5个,内含许多油球,大小53-92×3.1-5.4(μm)。成熟菌丝栗褐色,隔膜较稀疏,呈锐角分枝,主枝与侧枝交界处各生一个隔膜,成“A”形。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菌丝束明显,菌落边缘菌丝常向中心反卷,人工培养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禾谷变种G.g.g.)的子囊壳散生于茎基叶鞘内侧表皮下,黑色,具长颈和短颈。子囊、子囊孢子与小麦变种区别不大,唯子囊孢子一头稍尖,另一头钝圆,大小67.5-87.5×3-5(μm),成熟时具3-8个隔。在大麦、小麦、黑麦、燕麦、水稻等病株的叶鞘、芽鞘及幼嫩根茎组织上产生大量裂瓣状附着枝,大小15-22.5×27.5-30(μm)。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呈暗黑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菌落边缘的羽毛状菌丝不向中心反卷,不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致病力较弱,但对大麦、黑麦、燕麦、水稻致病力强。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

危害症状,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传播途径,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言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防治措施:

轮作倒茬,实行一年以上的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亩施用量5-10吨,增施化肥时注意磷氮配合,前重后轻。发病初期还应追施氮磷钾,以加强肥料的防病作用。加强田间管理:春麦适当早播,冬麦适当晚播发病轻,小麦后期遇到干热风,要多灌水,以减轻白穗病程度。小麦收割后及时深翻,可以减轻发病程度。选用耐病品种。

药剂拌种,用种子的0.3%的健壮拌种,或0.1%的全蚀净拌种。

药剂灌根,小麦播种后20-30天、返青期、拔节期,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回答者:小娜 时间:2017/11/14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