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蔬菜 > 食用菌 > 金针菇出菇期如何管理,金针菇出菇期管理方法

金针菇出菇期如何管理,金针菇出菇期管理方法

提问时间:2017/3/22匿名 | 分类:蔬菜 | 浏览777次
4个回答

出菇期的管理是很重要的,直接影响金针菇的产量和效益。所以种植金针菇的朋友们掌握金针菇出菇期管理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金针菇出菇期如何管理呢?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

金针菇出菇期如何管理,金针菇出菇期管理方法

1、催蕾

当菌丝长满菌袋时,应搬到催蕾室进行催蕾管理。催蕾管理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拔去棉塞和套环,把塑料薄膜袋上端拉直,呈圆筒状,在塑料袋口上盖干净的报纸,每天在报纸上喷水保湿,或覆盖农用地膜,另一种作法是菌袋拔去棉塞和套环后把塑料袋上端拉直,再向一侧折叠,使塑料袋上端折成楔形。

此法利用倒折的塑料袋保湿,不必加报纸和喷水,只需加大催蕾室空间的湿度就行,为了促进菇蕾生长整齐,有条件的可在现蕾后把温度降到4-5℃,并经常通风,经低温处理10天左右就能形成大量整齐的菇蕾。

2、出菇管理

当菇蕾大量整齐发生后,即转入出菇管理。用菌袋倒折法保湿催蕾的要把塑料袋拉直,上盖干净报纸或地膜。出菇阶段温度从催蕾时的4-5℃升到12-16℃,但要注意不高于18℃。如果温度高于18℃,则菇柄细并呈黄褐色,商品价值降低,没有空调设备的,在低温时要注意保温,把门窗关紧;气温较紧门窗,以降低室温。出菇时栽培室的空气相对湿度以90-95%为宜。

3、采收

金针菇要注意适时采收。菌柄未充分伸长时就采收,产量低;在菌盖完全展开或已往上反卷时采收,产量虽然较高,但外形差,影响商品价值。供制罐的应在菌盖开始展开采收。鲜售的可在菌盖6-7分展开时采收。采收后要把培养基表层老化菌丝刮弃,把料整平,重新折叠袋口,让菌丝恢复生长。

4、分级

鲜金针菇通常分为4级。一级菌盖未开,直径在1厘米左右,菌柄长15厘米,菇色洁白,鲜度好,无腐烂变质现象。二级菌盖未开,菌盖直径在1.5厘米以下,菌柄长度不足13厘米,菌柄基部1/3为黄色至淡茶色,鲜度好,无腐烂变质。三级菌盖直径在2.5厘米以内,菌柄长度不足11厘米,菌柄1/2淡茶色到褐色,鲜度好,无腐烂变质。

以上本文介绍的就是关于金针菇出菇期如何管理,金针菇出菇期管理方法的详细情况,感谢大家的查阅和支持。火爆农资招商网每天都会更新大量新的农业技术,如果你想成为农资行业的高手,那就多多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吧。

回答者:刘宽 时间:2017/3/22

1

一、降温催蕾

当菌丝长满料袋达到生理成熟后,应将温度降至15℃左右,使金针菇菌丝在低温刺激下尽快转入生殖生长。当培养料面出现淡黄色液滴,则预示不久即将出菇。这时,应将菌袋全部搬出菇房,并整齐直立排放于床架上或直接排放于地面上进行出菇管理。常规出菇管理是在即将形成菇蕾时敞开袋口,再在袋口覆盖报纸或薄膜,进行保湿控氧,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直接从料面形成菇蕾并发育成子实体。根据经验在菇蕾形成后暂不解开袋口,再继续培养5-10天,然后再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菇蕾生长受到限制,即"抑蕾栽培"。这种方法出菇整齐,产量高,质量好。

二、适时抑蕾

当菌袋料面现蕾后,再培养5-10天,即可形成针尖状成丛密集的菇蕾,这时应将袋口敞开拉直,并顺手将袋口向外翻折2-3次至近料面,再通过对流的干燥风横吹,使较长针尖状菇蕾失水萎蔫倒伏。一般倒伏后第三天,可明显看到从菇柄的基部重新长出密集的菇蕾,且长度一致。如果3-4天后仍无新的菇蕾出现,手触摸已萎蔫的菇蕾有刺感,则可轻喷水一次,并覆盖塑料膜保湿。整个抑蕾过程为3-8天。

三、适时拉袋

抑蕾结束后,当新形成的菇蕾长至4-5厘米高时,可拉直袋口。注意不可拉袋过早,否则易造成菌袋中间菇蕾缺氧而不能充分发育,导致产量下降。拉高袋的目的是增加袋内二氧化碳浓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根据栽培室的通风状况和栽培规模的大小,拉直袋口的时间可一次完成也可二次完成。

四、子实体生长期的综合管理

抑蕾结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实体逐步进入快速增长期,这时应加强对温度、湿度、氧气、光线等方面的综合管理,以培育出产量高、质量优的商品菇。在温度管理方面,要采取措施控制子实体生长温度在12-18℃范围内,低于12℃,子实体生长缓慢,但质量较好,低于3℃子实体难以形成或停止发育。气温高于18℃,特别是高于20℃时,子实体生长虽然较快,但质量较差。湿度管理主要是控制室内相对湿度在80%-90%,如果湿度高于92%则会导致菇盖呈水渍状,甚至诱发软腐病和褐色斑点病。具体操作时可在出菇初期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以后根据情况可向菇体喷适量雾状水。金针菇属于好气性菌类,不能忽视菇房的空气流通。并且在光线方面要进行弱光管理。另外金针菇具有强烈的向光性,栽培袋摆放好之后一般不宜移动,工作光源也应尽量固定,否则菇柄就会发生扭曲现象。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3/23

0

一保。当菌丝发到袋底后,立即开袋搔菌,耙去老菌皮,盖湿报纸或地膜进行保湿催蕾。报纸覆盖的,喷水应少量多次每天3-4次,以保持报纸湿润;地膜盖的,可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保持空气湿度90%左右。此期每天开窗通风1次,室温控制在10-14℃,经5-7天菇蕾便大量发生。

二降。当菇蕾长到1-2厘米,即进入抑制生长时期。此时要减少或停止喷水,降低湿度。连续3-5天夜间打开门窗,让冷风进入降温散湿,把室温降到8℃以下(以4-5℃),湿度降到75%左右,使子实体受抑,生长整齐粗壮。

三促。子实体长到3-4厘米,进入伸长期后,每天喷水4-5次。喷水量随菇的长大而增加,掌握空气湿度在90%左右(即子实体基部袋壁附有细水珠为宜),促进子实体迅速生长。同时适当通风,采取干湿交替来抑制菇盖增加和促菇柄伸长。此阶段喷水量应根据天气而定,晴天多喷,雨天少喷,以防因用水过量而发生根腐病、褐斑病和菇体含水过多而降低品质。切忌将水喷洒到菇盖上,发现报纸破损要及时更换,报纸上有积水要立即倒掉,防止菇体接触水滴产生黑斑点,影响商品外观。

四补。菌袋在头潮菇采收后,含水量下降20-30%,二潮菇采后下降30-50%。因此,在、二潮菇采收后,要立即向搔菌后的菌袋里喷水补湿。其做法是:连续2-3天,每天2-3次直接朝袋内喷水,每次以菌柱表面湿润为宜,不可使袋内积水。为提高产量,可在水中加少量的尿素、白糖、磷酸二氢钾等,以补充养分。

五浸。采收三潮菇后,菌柱的含水量已降到50%以下,此时可脱去塑料袋,将菌柱置池水中浸泡,待菌柱吸水恢复到原来开袋时的重量时捞起,稍晾干装入袋中。也可直接向袋内注水浸泡,待菌柱吸足水后倒净袋内多余的水。补足水分后再将菌袋重新排放在床架上,盖湿报纸照常管理,这样还可采两潮菇。

回答者:晶晶 时间:2017/6/19

0

一、降温催蕾

当菌丝长满料袋达到生理成熟后,应将温度降至15℃左右,使金针菇菌丝在低温刺激下尽快转入生殖生长。当培养料面出现淡黄色液滴,则预示不久即将出菇。这时,应将菌袋全部搬出菇房,并整齐直立排放于床架上或直接排放于地面上进行出菇管理。常规出菇管理是在即将形成菇蕾时敞开袋口,再在袋口覆盖报纸或薄膜,进行保湿控氧,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直接从料面形成菇蕾并发育成子实体。根据经验在菇蕾形成后暂不解开袋口,再继续培养5-10天,然后再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菇蕾生长受到限制,即“抑蕾栽培”。这种方法出菇整齐,产量高,质量好。

二、适时抑蕾

当菌袋料面现蕾后,再培养5-10天,即可形成针尖状成丛密集的菇蕾,这时应将袋口敞开拉直,并顺手将袋口向外翻折2-3次至近料面,再通过对流的干燥风横吹,使较长针尖状菇蕾失水萎蔫倒伏。一般倒伏后第三天,可明显看到从菇柄的基部重新长出密集的菇蕾,且长度一致。如果3-4天后仍无新的菇蕾出现,手触摸已萎蔫的菇蕾有刺感,则可轻喷水一次,并覆盖塑料膜保湿。整个抑蕾过程为3-8天。

三、适时拉袋

抑蕾结束后,当新形成的菇蕾长至4-5厘米高时,可拉直袋口。注意不可拉袋过早,否则易造成菌袋中间菇蕾缺氧而不能充分发育,导致产量下降。拉高袋的目的是增加袋内二氧化碳浓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根据栽培室的通风状况和栽培规模的大小,拉直袋口的时间可一次完成也可二次完成。

四、子实体生长期的综合管理

抑蕾结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实体逐步进入快速增长期,这时应加强对温度、湿度、氧气、光线等方面的综合管理,以培育出产量高、质量优的商品菇。在温度管理方面,要采取措施控制子实体生长温度在12-18℃范围内,低于12℃,子实体生长缓慢,但质量较好,低于3℃子实体难以形成或停止发育。气温高于18℃,特别是高于20℃时,子实体生长虽然较快,但质量较差。湿度管理主要是控制室内相对湿度在80%-90%,如果湿度高于92%则会导致菇盖呈水渍状,甚至诱发软腐病和褐色斑点病。具体操作时可在出菇初期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以后根据情况可向菇体喷适量雾状水。金针菇属于好气性菌类,不能忽视菇房的空气流通。并且在光线方面要进行弱光管理。另外金针菇具有强烈的向光性,栽培袋摆放好之后一般不宜移动,工作光源也应尽量固定,否则菇柄就会发生扭曲现象。

回答者:小娜 时间:2017/11/8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