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降雨量和次数的增加,大蒜叶枯病危害也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制约着大蒜主产区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有效控制其为害,现将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大蒜叶枯病的发病症状
大蒜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及薹茎等部位,以叶片发病为主。叶片受侵染后,表现出4种发病类型,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和白斑型。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可穿过叶节向叶鞘延伸,使叶鞘枯黄。田间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色霉层。
1、尖枯型:下部叶片初呈白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展后,叶尖变成深褐色坏死,两侧隐约有紫褐色斜纹。
叶尖变成深褐色,严重时叶尖干枯坏死。
2、条斑型:主要发生在中下部叶片。叶片染病,产生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肋发展或位于叶片一侧。
叶片中间产生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肋发展。
3、紫斑型:整个生育期可见,为田间主要病斑类型。叶片受害,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色泽较深为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枯黄色坏死线,扩展蔓延后可使叶片枯黄。
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色泽较深为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枯黄色坏死线。
4、白点型:抽薹期上部叶片出现密集圆形、卵圆形白色小病斑,边缘明显。有些白斑后期发育成紫斑。
叶片上出现密集圆形、卵圆形白色小病斑,边缘明显。
二、大蒜叶枯病的病原
病原菌为 Pleospora herbarum称枯叶格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Stemphylium botryosum称匐柄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3~5根丛生,由气孔伸出,稍弯曲,暗色,具4~7个隔膜。分生孢子灰色或暗黄褐色,单生,卵形至椭圆形,表面有疣状小点。子囊壳球形,内生棍棒形的子囊。子囊孢子椭圆形,黄褐色,有纵横分隔。
三、大蒜叶枯病的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病残体上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然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滴飞溅在田间进行再侵染。
四、大蒜叶枯病的发病条件
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田间温湿度呈正相关,一般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当旬平均气温在20℃左右,高湿时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大蒜田管理粗放,整地质量差,田间高低不平,田间积水,发病重。与葱、韭菜混作,重茬连作地发病重。肥水管理不当,氮肥施用过多,底肥不足,发病重。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风不良,发病重。
五、 大蒜叶枯病的防治技术
1、清洁田园:大蒜收获后田间残株落叶,严禁将残株落叶随意遗弃在田边及沟渠中,应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以减少菌源积累。
2、采用地膜覆盖: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松软,土壤肥力高,保肥、保水性能强的地块。一般覆膜大蒜比露地蒜晚播5~7d,行距20~25cm。株距l0cm左右,种植密度每公顷37.5~45.0万株,播后覆土2~3cm,然后覆膜压紧。采用覆膜栽培,能提高早期地温,发根快,根系发达,茎叶生长旺盛,增强植株抗病力。
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腐熟的农家肥、草木灰和过磷酸钙),苗期以控为主,适当蹲苗,培育壮苗。烂母后以促为主,抽薹分瓣后加强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大水漫灌,尽量降低田间湿度。早播应防止低温冻害。
以上就是对大蒜大蒜叶枯病防治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种植户!想要了解更多种植技术,请多多关注微信号:huobao3456tv。
回答者:小惠 时间:2018/6/2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