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大田 > 粮食 > 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防治对策?

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防治对策?

提问时间:2018/7/12匿名 | 分类:大田 | 浏览813次
1个回答

大豆矮缩、黄化是大豆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农户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由大豆胞囊线虫病为害造成

1.发病症状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根部。发病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矮小,茎和叶片呈淡黄色,荚和种子萎缩瘪小,甚至不结荚。田间地块表现为成片植株黄化、矮缩(尤以连作地块较重)。被害植株根系不发达,侧根少,细根多,根上附着粉状白色晶粒(胞囊)——这是鉴别胞囊线虫病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时间推移,胞囊变为黄色或褐色。

2.发病特点胞囊线虫以胞囊内的卵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孵化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以口器吸附在寄生根上,逐渐发育为成虫,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肥大呈柠檬状,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晶粒。胞囊在土壤中可存活3~4年,有的甚至可达10年。主要随农机具、病株残体、粪肥、风雨和水流进行传播。

3.防治对策

①选用抗病大豆品种,如冀豆12号。

②进行轮作。与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③药剂防治。土壤处理:对发病严重地块,可在播前整地时,每亩用10%噻唑磷颗粒剂150~200克拌土撒施,或每亩用2%阿维菌素颗粒剂20~25克拌土撒施。拌种:用种子重量0.1%~0.2%的1.5%菌线威颗粒剂,混入100~200倍过筛湿润细土,拌种后直接播种。

二、由大豆病毒病为害造成

1.发病症状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皱缩严重,叶脉褐色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暗绿色,整个叶片叶缘向后卷曲,后期叶脉坏死,植株矮化,结荚很少。

2.发病特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表现差异较大,不同品种间或感病时间不同表现症状不同,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叶片皱缩、有黄色斑驳,植株矮化、萎缩,叶片扭曲等症状。

3.防治对策

①选用抗病品种。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选用抗病大豆品种。可以建立无病留种田,及时拔除病株,以无褐斑的无病粒留种。

②及时防治蚜虫。该病主要通过蚜虫传播,当田间发现蚜虫为害时,应及时防治。

③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在大豆生长期,避免土壤过分干旱,合理施用磷、钾肥,及时田间杂草,培育健壮植株。

④药剂防治。当发现病毒病时,可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700~800倍液喷雾防治,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三、由土壤黏重板结、根系下扎困难造成

1.表现症状植株生长缓慢、矮化,下部叶片黄化,似缺肥状,查看后发现田间土壤紧实、板结。

2.发生原因在土壤黏重的地块上种植大豆时,农户图省时省力,播种后只进行化学除草,没有进行中耕、培土操作,多次降水或灌溉后造成土壤板结,根系下扎困难,根瘤形成、发育差,植株固氮能力弱。

3.防治对策

①勤中耕。在大豆生育期间,因地制宜进行多次中耕。中耕不仅可以消灭田间杂草,还可以疏松土壤、防旱、保墒、壮苗、助长,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关系,加速有机质分解。中耕还有益于大豆根瘤的形成和发育,提高植株固氮能力。大豆全生育期一般中耕3次以上:次在幼苗出土后及时进行,以防草荒;第二次在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以后每隔10~15天进行1次,在封垄前结束。麦后平播的大豆,第三次中耕可结合培土进行。中耕深度掌握先浅、中深、后浅的原则。

②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蓄水、肥能力,因此有条件的地块应增施。一般结合深翻整地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00~4000千克。

回答者:小恒 时间:2018/7/12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火爆农资招商网由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孙学军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073709163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注明来源,合作共赢!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火爆商标注册证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