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黑腐病是一种常发性病害,如遇连续高温高湿天气危害较重,常会造成毁灭性的危害。那么今天就来说一下葡萄黑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措施有哪些吧!
一、葡萄黑腐病的症状
葡萄黑腐病可危害葡萄叶片和果实,有时也可以危害叶柄、枝蔓、卷须和花梗等部位,其中以果实受害重。幼果受害后开始出现稍带白色的灰白色小斑点,很快变为紫褐色,边缘为黑色,病斑稍显凹陷。病斑扩展非常迅速,可发展至整个果粒,全果受害则形成软腐,后期病果失水后干缩成有棱角的黑色僵果,其上着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干缩变硬的僵果挂在树上不易脱落。穗轴和果梗受害初期病斑较小,灰白色,后期变为黑色,稍凹陷,终病斑可蔓延至果粒,病穗轴和果梗枯萎死亡,残留在结果母枝上。
新梢、叶柄、叶脉、花柄及卷须上的病斑呈紫色,多纵向扩展,病斑略为凹陷,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后期形成许多小黑点,是此菌的分生孢子器,多数沿病斑的外部褐色区域呈环形排列,不密集,有时叶柄上病斑环绕整个叶柄一周时,还会引起叶片枯死。
二、葡萄黑腐病的病原
引起葡萄黑腐病的病原菌有性世代属于子囊菌亚门,葡萄球座菌。病菌子囊壳环形或近球形,蔽生,直径为 66~99 微米,着生在越冬僵果的子座内,顶端具扁平或乳头状孔口,中心有似薄壁组织,无侧丝。
病菌的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葡萄黑腐茎点霉。病菌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或扁球形,单生,突出,壁薄,顶端具孔口,直径为 80~180 微米。分生孢子器内壁着生丝状分生孢子梗,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为单胞,无色,透明,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 8~11 微米× 6~8 微米。
三、葡萄黑腐病的发病规律
(一)侵染循环
葡萄黑腐病菌主要以子囊壳在僵果上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第二年,病菌的子囊壳完全成熟。初夏,在气候潮湿的环境下,在子囊壳中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并释放出来,为初次侵染的病菌来源。子囊孢子借助气流和雨水传播到葡萄叶片、花穗和幼果等幼嫩器官上,引起初次侵染。病菌的潜育期因侵入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在叶片上潜育期为20~21天,在果实上潜育期8~10天即可发病,随后在新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器。成熟的分生孢子器遇到适当的水分和湿度时,释放出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此菌的分生孢子活力很强。在温度7~37℃范围内,经10~12小时即可萌发,但以22~24℃适宜。该病对果实的侵染从葡萄开花中期开始,可一直持续到果实成熟。
(二)发病条件
高温、多雨、潮湿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华北地区 8~9 月正是多雨季节,适合该病的流行,从 6 月下旬至果实采收期均可发病。此病几乎与白腐病同时发生,尤其是果实接近成熟时,如遇高温、多雨,此病则更易流行。
品种间对黑腐病抗性差异大,欧亚种和美洲种的多数品种易感染黑腐病,欧美杂交种群抗该病。
四、葡萄黑腐病的防控措施
黑腐病于果实成熟期发病,可造成贮藏果实的腐烂。因此,中晚熟贮藏的品种应做好生长期中的防控措施。
(一)预防措施
1. 秋后结合修剪,果园病叶、病果和病穗等病残体,并集中烧毁,减少第二年初侵染病原菌;
2. 人工及时去除病叶,加强田间管理:秋季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适当控制结果量,提高结果部位,植株树势强,则抗病能力好;及时控制副梢生长,做好果园通风透光,以减轻该病发生和危害。
(二)药剂防治
1. 保护性杀菌剂:奇星甲托 800~1000 倍液,索富托 600~800 倍液;
2. 内吸性剂:万润 1500~2000 倍液,挫星 2500~3000 倍液,芬亮3000~4000 倍液。
(三)黑腐病防治关键点
1. 秋冬与早春清园,减少初侵染病菌来源;
2. 药剂防治五个时期:① 4 月份新梢生长到 15~20 厘米时;② 开花前 3 至 5 天;③ 在谢花后立即喷药;④ 谢花后 10 至 14 天;⑤ 间隔 10~20 天喷一次药,直至果实接近成熟。如果叶片上已经出现黑腐病或生长季节潮湿,要经常用药。
文中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葡萄黑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种植户!想要了解更多种植技术,请多多关注微信号:huobao3456tv。
回答者:小惠 时间:2018/7/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