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林木 > 乔木 > 银杏大蚕蛾有什么危害?银杏大蚕蛾有哪些防治方法?

银杏大蚕蛾有什么危害?银杏大蚕蛾有哪些防治方法?

提问时间:2018/8/20匿名 | 分类:林木 | 浏览1864次
1个回答

银杏大蚕蛾又名白果蚕或白毛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2006年在甘肃康县首次突发危害核桃林,严重影响核桃生长发育。

1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25~60mm,翅展90~150mm,触角栉齿状;雄成虫体长25~40mm,翅展90~125mm,触角羽毛状。体色灰褐色、黄褐色、橙黄色、紫褐色,体色不一。雄虫体色较深,前翅中室端部有月牙形透明斑,在翅反面有眼珠形,周围有白色及暗褐色轮斑;雌虫后翅中室端有一大眼斑,眼珠黑色,翅反面无珠形。

卵:卵短圆柱形,初产时乳白色,孵化时浅灰色,长2.0~2.5mm,宽约1.2~1.5mm。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5~8mm,体背为黑色,被黑绒毛;3龄时体上散生白色长毛;6龄时体背呈白色至灰白色;老熟幼虫体长65~110mm,体色有黑色和绿色两种。体毛长,多为白色。胸、腹部节各有3对毛瘤,毛瘤的白色长毛中有1~2根长黑色刺毛和4~6根短刺毛,气门下线的毛瘤周围呈深黄色。

蛹和茧:蛹红褐色至橘红色,呈纺锤状,长35~50mm,外被厚茧。茧为长椭圆形,黄褐色至黑褐色,丝络呈网状,质地坚硬,网眼粗大,网内蛹体清晰可见,茧丝质较柔软,稀疏的一端是羽化孔。

2生活史

银杏大蚕蛾在康县生态环境中一年发生一代,以滞育卵越冬。在川坝区海拔950m左右的地段每年4月上旬开始孵化,6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结茧化蛹,一般下树在灌丛的枝叶上,少量在树上结茧化蛹。8月下旬至9月初开始羽化、交尾、产卵。在海拔1200m以上的沟谷阴湿地段卵孵化期明显推迟。据观察,卵多产于中龄以上、树皮粗糙的植株5.0m以下树干或枝叉处,树龄小,树皮光滑的植株一般无卵附着。

3 危害特点

银杏大蚕蛾在康县为突发性食叶害虫,主要危害核桃树,其次危害苹果、梨、李、柳树、杨树、槭树等树,是一种暴食性害虫,可造成毁灭性灾害。初孵1~3龄幼虫多以几十至二三百头群集在树冠下部枝叶的一片叶上食叶危害,可将树叶食成缺刻、孔洞;3龄以后食量增大,扩散转移,分散危害;5龄后进入暴食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危害严重的植株,几天之内树叶被食尽,仅剩树枝和处在膨大期的核桃青果。该幼虫有转主危害特性,在发生严重的地段,核桃叶吃光后就近危害杨树、苹果树等。被危害的植株虽能再次发叶,但当年枝条营养不良,木质化程度不高,冬季受冻后枝条干枯,翌年树木生长发育不良,严重的枯死。

4防治方法

4.1 人工与物理防治

根据卵多产于粗糙树皮的枝干和枝叉处的特点,在卵期(11月至翌年4月)可人工刮除卵块,集中烧毁。根据该虫1~3龄幼虫多群集食叶危害的习性,在卵孵化时(4月上旬至中旬)发动群众人工摘除有虫叶片,集中烧毁或深埋。幼虫5龄、6龄期常在中午炎热时下树到阴凉处停息,此时是人工捕杀幼虫的有利时机。在结茧化蛹期(6月中旬至9月上旬)发动群众人工捕杀老熟幼虫和人工摘茧,统一集中销毁。在8月底至9月底利用成虫有趋光性特点,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效果较好,也可用捕虫网捕捉成虫。

4.2 保护和利用天敌

银杏大蚕蛾生活周期长,其天敌较丰富,如寄生卵的有平腹小蜂、赤眼蜂,寄生蛹的有姬小蜂,寄生幼虫的有追寄蝇,低龄幼虫常被多种蜘蛛捕食,高龄幼虫常受多种鸟类捕食。充分利用天敌,可节省人力、财力,减少环境污染。

4.3药剂防治

由于该幼虫3龄前虫体小,危害轻,有群居习性,3龄后虫体迅速增大、食量增大,危害加重,加之抗药性增强,防治难度加大,因此在防治期即幼虫1~3龄(4月中旬至五月上中旬)时进行集中扑灭是防治的关键。应采用无公害农药进行防治,如:苯氧威1500~3000倍液或阿维菌素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在98%以上;采用生物防治效果也很好,如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Bt)混合粉剂林间撒施;用敌敌畏、敌杀死、天王星、灭扫利等药剂喷雾可达到控制此虫的目的。银杏大蚕蛾每一雌虫大多产卵200~300粒,飞翔力强,扩散蔓延快,因此在防治时群防群治显得尤为重要。

回答者:小恒 时间:2018/8/20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相关问题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