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瘤黑粉病又称乌米、黑胆,是由瘤黑粉菌引起发病,属担子菌亚门,是一种局部侵染病害,病瘤内产生大量的冬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是我国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的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一的病瘤, 所有玉米区都不同程度发生。以北方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5%左右,严重发生年份发病率50%以上 。
一、为害状
在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肿瘤。玉米的雄穗、果穗、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等所有部位均可生出肿瘤,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肿瘤椭球形、角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或叠生,小的直径不足1厘米,大的长达20厘米以上。肿瘤外表有白色、灰白色薄膜,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柔软有汁,成熟后变灰黑色,坚硬,内含大量黑色粉末状的冬孢子,肿瘤外表的薄膜破裂后,冬孢子分散传播。
二、发生原因和规律
上年玉米收获后,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夏季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落到玉米幼嫩组织,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的表皮内产生病瘤,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冬春及初夏干旱少雨有利于黑粉病病菌冬孢子存活,并且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后期降水偏多,为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孢子对不良环境的忍耐力较强,干燥的冬孢子在室内可存活4年之久。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及连作,加上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中病菌逐年积累,致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初次侵染源增多。这是该病发生较多的首要原因。
某些玉米感病品种的多年种植,导致品种种性退化,也有可能是病原菌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
连年的玉米秸秆还田,使病菌黑孢子散落田间,致使土壤带菌数量逐年增加。
土壤贫瘠(沙土)、干旱的田块玉米抽雄前后不能及时灌水施肥造成玉米生理干旱,抗病力下降,如遇微雨多雾天气,就会严重发病。
因为过去玉米秸秆作为农村主要燃料被带回村庄,把病菌孢子也带了回来,故而村庄周围的玉米田块发病较重。
大风雹灾会给玉米茎叶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感染。
种植密度大,播种过深,形成苗弱,利于感染。
偏施氮肥,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
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也有资料显示,黑粉病病菌通过消化道排出后便失去了活力)。
三、防治对策
1、轮作倒茬, 瘤黑粉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所以轮作倒茬可防治该病, 重病区要实行3—4年的轮作倒茬。
选种抗病品种正成018、MC812、纪元168、圣瑞999、蠡玉16等。
消灭病菌来源 注意铲除病株,肥料时要充分腐熟,田间遗留的病残组织应及时深埋。减少病菌来源。
种子处理 种植包衣种子,杜绝远距离传播病菌。
加强田管理 播种深度适宜,及时灌水,合理追肥,合理密植,增强玉米抗逆性。
为大家介绍了防治玉米瘤黑粉病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种植技术,请多多关注微信号:huobao3456tv。
回答者:小惠 时间:2018/8/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