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种子市场快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商业化功不可没
根据Phillips Mcdougall统计,2015年全球种子市场规模接近372.3亿美元,较2005年的197.52亿美元增长了88.49%。全球商品化种子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7成以上的商品种市场集中在20个国家。其中美国市场规模约150亿美元,位列全球,约占全球市场4成左右;其次是中国、法国、巴西、印度、日本、德国等国,分别位列2~7位。
随着全球种子市场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种子、种质资源合作竞争趋于频繁,育种研究、制种生产与营销供应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尤其国际种业巨头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逐渐控制了国际种子市场。其中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全球十大种业公司,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规模,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
全球转基因作物自1996年起开始商业化。根据Phillips Mcdougall统计,近15年来,全球种业的市场价值由2001年的16.75亿美金增长至2015年的372.3亿美金,平均复合增速达5.6%。其中转基因种子的15年复合增速高达14.0%,而种子的15年复合增速仅1.7%。转基因制种技术应用使转基因种子市场量价齐升。
以美国为例,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之前,美国的玉米种子价格的年复合增长率仅4.8%,而1996年转基因技术商业化之后,玉米种子价格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8%,并且,转基因品种中,技术含量更高、功能更丰富的叠加性状种子定价也高于单一功能的抗虫(或抗除草剂)性状种子。
另外,新技术种子面积的提升,转基因玉米不断替代玉米,其种植占比持续增长,目前,美国有超过97%的玉米种植采用转基因种子。
由于全球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快速发展,2013年赶超了种子市场,2014年以后,转基因种子继续巩固发展市场地位,根据Phillips Mcdougall预测,到2020年全球种业市场将保持2.7%年复合增长率,届时全球种子市场规模将超过400美元。
二、我国种业市场尚在筑底,涉农政策存在积极因素
多年来,我国一直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市场规模达700亿元,2013年后,行业进入供应严重过剩时代,经过4年多行业去库存,降低制种面积,2017年行业供应过剩有所改善,但是我国种业仍呈现市场结构性过剩,玉米、三系水稻是重灾区,其他品种基本平衡。
2017年我国种业基本面低迷将继续维持。从周期来看,我国种业市场筑底过程没有走完,是基于国内仍然积蓄的大量过剩的玉米、水稻、小麦库存,上述产品价格从单纯的供需层面看缺乏上涨的支撑力,再者粮价是种业的现行指标,假如粮食价格上涨,种植者积极性才能提高,种子的需求就会旺盛。
我国种业发展和诸多涉农政策因素有关,如中央一号文件、土地改革、农业补贴、农产品收储、农村电商、农业现代化等等仍然值得期待。2020 年以前,中国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口粮作物种子推出,如大豆、玉米。借鉴欧美经验,转基因政策的推出将推动种业行业的重大变局,行业龙头过去多年来在相关科研上的投入和布局有望转换成生产效益,瓜分更大的市场份额。
棉花的转基因商业化推广已经实现,笔者认为,未来3~5年大豆和玉米的转基因品种商业化有望逐步实现,至于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在短期内实现转基因商业化的可能性很小。
按照目前我国玉米和大豆种子的市场规模来看,预计当转基因渗透率分别达到60%和80%的时候,转基因种子的市场规模超过百亿,未来拥有巨大空间,届时政策许可将对玉米、大豆类农药市场产生裂变。
由于我国种业企业多、规模小,农化巨头合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国内种业还需加快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避免同质化,提高企业国际竞争水平。
笔者认为未来种业的并购将会侧重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具有优势品种的中小种企的并购;另一方面是通过并购科研院所或者研究型公司来补充研发能力。
如想了解更多植保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
回答者:左超亚 时间:2019/6/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