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溴异氰尿酸农业上多使用50%含量的,它是一种广谱、高效、无公害及与环境相容的农药,兼有内吸和保护双重作用,能快速有效地杀灭危害作物的真菌、细菌、病毒,对作物疑难病害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防治对象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稻瘟病、根腐病、恶苗病、茎腐病等。
叶类蔬菜:白菜软腐病、病毒病、青枯病、炭疽病、霜霉病、枯萎病、疫病等。
瓜类:霜霉病、菌核病、白粉病、角斑病、病毒病、枯萎病、叶斑病等。
柑橘:疮痂病、溃疡病、腐烂病、炭疽病等。
茄科蔬菜:晚疫病、青枯病、腐烂病、病毒病等。
苹果、梨、桃:黑星病、褐斑病、腐烂病、轮纹病、穿孔病、流胶病等。
葡萄:黑痘病、白腐病、灰霉病、褐斑病。
小麦、玉米: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粗缩病、叶斑病、立枯病。
生姜:姜瘟病、青枯病等。
香蕉:叶斑病等。
花卉草坪:病毒病、根腐病、基腐病等。
二、氯溴异氰尿酸的优越特性
、适合防治复合型病害
农田中病害发生复杂,通常是某一侵染力较强的真菌实现侵染,在植物体表造成创口后,其他真菌、细菌、弱性寄生菌再趁机通过伤口侵染,故大田中病害多是混合发作。
氯溴异氰尿酸是对细菌、病毒、真菌均具有杀灭效果的成分,适合防治复合型病害。
、快速封闭创口
植物体表的蜡质层就像人类皮肤一样,对内部植物组织发挥保护作用,病害发生以后,蜡质层被病菌破坏,植物组织裸露。
氯溴异氰尿酸对植物蜡质层无任何影响,故对植物使用。植物病斑出现后,蜡质层被破坏,氯溴异氰尿酸直接接触暴露的植物组织后,会快速导致病斑处表层的植物细胞木栓化,即病斑处表面的植物细胞不透水不透气,对病斑实际发挥封闭作用,有效阻止病斑继续发展。
、对细菌性病害性强
细菌性病害发生量呈上升趋势,但有效药剂种类却在减少,尤其是农用链霉素被限制使用、叶枯唑退出原药登记后,针对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只剩下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等及铜制剂等。
中生菌素、春雷霉素性较差,整体防治效果不高;有机铜制剂(喹啉铜/噻森铜)性好但性欠佳,无机铜制剂(氢氧化铜/氧化亚铜)性突出但性较差,在细菌性病害防治方面均存在缺陷。
氯溴异氰尿酸直接导致病菌细胞死亡,加之可封闭植物伤口,细菌性病害引起的病斑见药后即迅速变干,对细菌性病害性好。
、对病毒病有一定的效果
氯溴异氰尿酸对病毒病活性为突出,大田使用表明,如一周内连续使用两次,可明显导致已有花叶症状逐渐减轻,表明对病毒病有一定的效果。
、混配性广
氯溴异氰尿酸混配性很广,但不能与有机磷和碱性农药混用。
三、氯溴异氰尿酸的使用方法
粮食作物:每亩用20~40克,对水25~50千克均匀喷雾。
蔬菜、瓜果、经济作物:北方地区用2000~2500倍液喷雾,南方地区用1000~1500倍液喷雾。
浸种:浓度为500毫克/千克,浸种24小时即可。
四、注意事项
防治细菌性、病毒性病害,间隔一周连续使用两次。
对真菌性病害持效期较短,单纯防治真菌性病害时不建议单独使用,可搭配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即可持效期,更提升速度及可靠性。
在配药时,先将氯溴异氰尿酸溶解后,再放入其他成分。
以上就是有关氯溴异氰尿酸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有疑惑的朋友们排忧解惑。
回答者:小琪 时间:2021/4/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