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农资 > 农药 > 氰霜唑的使用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氰霜唑的使用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提问时间:2021/5/27匿名 | 分类:农资 | 浏览1203次
1个回答

氰霜唑是蔬菜常用杀菌剂,它的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呢?我们来看下。

作用机理:氰霜唑是氰基咪唑类杀菌剂,对卵菌纲病原菌如疫霉菌、霜霉菌、假霜霉菌、腐霉菌等具有很高的活性,能阻碍病原菌在各个生育阶段的发育,属超级保护型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有效成分与植物病原菌细胞线粒体内膜的结合,阻碍膜内电子传递,干扰能量供应,从而起到杀灭病原菌的作用。

产品特点:①针对性强,效果好。对黄瓜、甜瓜、菠菜等的霜霉病,番茄、马铃薯、辣椒、甘蓝的晚疫病,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的根肿病有。

②用量低,持效期长,。持效期长达10~14天,可减少用药次数。喷施氰霜唑后未发现对蔬菜的嫩叶和幼果有任何副作用。对其他有益微生物、植物和高等动物无影响,对作物和环境高度。蔬菜上农药残留量低,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值得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

③耐雨水冲刷,收益高。施药后1小时降雨,不影响药效。使用后,果菜表面不留药斑,提高果菜品质,增加收益。

④超级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原孢子的各个生育阶段,都能阻碍其萌发和形成,有效抑制病原菌基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⑤全新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作用位点与其他杀菌剂不同,能有效防治对常用杀菌剂霜脲·锰锌、恶霜灵、甲霜灵等已产生抗性的病原菌,可与其他杀虫、杀菌剂等混用。

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防治辣椒疫病,发病初期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辣椒炭疽病,发病初期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辣椒晚疫病,在每年发病季节的雨后应立即喷药保护,每亩用10%氰霜唑悬浮剂40~50毫升对水60~75千克均匀喷雾。与氟啶胺等轮换用药,或与具有作用的烯酰吗啉轮换,药液要喷到果实上,在摘除病果后再打药,7~10天一次,连防2~3次。病害大流行时5~7天喷一次。

防治番茄晚疫病,发病初期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喷雾,适宜用于夏秋番茄(露地)及日照不足的大棚番茄(气温20℃以下)。

防治黄瓜疫病,定植缓苗后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喷雾,7~14天一次,连用2次,发病高峰期,用10%氰霜唑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连续喷1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2~3次,建议与烯酰·锰锌、霜脲·锰锌等药剂轮换使用,以延缓霜霉病菌抗药性产生。

防治西瓜疫病,未发生或发病初期,每亩用10%氰霜唑悬浮剂53.3毫升,对水50千克(阴雨天多时,药剂对水量可适当减少为25~35千克)喷雾,7~10天一次,连喷3~4次。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拔除、烧毁或深埋病株,并用10%氰霜唑悬浮液3000倍液喷雾。

防治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种子消毒,可在播种前用55℃的温水浸种15分钟,再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3000倍液浸种10分钟。育苗床土壤消毒处理,可用10%氰霜唑悬浮剂1500~2000倍液充分淋土(淋土深度15厘米以上)。大田浇土灌根,可用经氰霜唑处理过的菜苗移栽定植,再用10%氰霜唑悬浮剂1500~2000倍液在移栽苗周围(直径15~20厘米内)浇土(淋水深度达到15厘米),每株250毫升。

防治莴苣、红菜薹等叶类蔬菜霜霉病,花椰菜霜霉病,甜瓜霜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

防治大豆根腐病,用10%氰霜唑悬浮剂1000~2000倍液喷雾。

注意事项:

①必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施药间隔期7~10天。

②悬浮剂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并采用二次稀释法。

③本剂有一定的内吸性,但不能传导到新叶,施药时应均匀喷雾到植株全部叶片的正反面,喷药量应根据对象作物的生长情况、栽培密度等进行调整。

④对卵菌纲病菌以外的病害没有防效,如其他病害同时发生,要与其他药剂混合使用。

⑤为防止抗药性产生,建议与其他杀菌剂轮用。

⑥在黄瓜、番茄上的间隔期为3天,每季作物多使用3~4次。

以上就是氰霜唑的全部内容,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一定帮助。


回答者:张靖 时间:2021/5/27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