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农资 > 农药 > 如果吃果蔬怕农药,专家来教你怎么吃?

如果吃果蔬怕农药,专家来教你怎么吃?

提问时间:2010/6/25匿名 | 分类:农资 | 浏览1080次
2个回答

面对有可能出现的农药残留,广大消费者如何尽可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吃上放心菜?专家为您支招,不仅教您尽可能地避开农药残留的危害,还提供给您一些如何更好地挑选、储存和制作蔬菜水果的小贴士。 

贴士1

蔬果买回家别着急吃

很多消费者看到这一条不禁会感到奇怪——吃蔬菜图的就是个新鲜,放几天后再吃恐怕没那么可口了吧。可是,为了守住“间隔期”这条准则,消费者不妨留个心眼,多给买回的蔬菜制造几天“期”。

专家提醒,在温度较低、蔬菜不易腐烂的秋冬季节,消费者将蔬菜水果买回家后不妨放在自然流通的空气中放上几天,尤其是卷心菜、大白菜、韭菜这类绿色蔬菜,可以加速残留农药的自然分解,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很多蔬菜在外面放上几天也不会腐坏,可以多用此方法。而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如果担心腐烂,可以放在空间较大的冰箱里冷藏几天,只要保持内部空气流通,也能帮助残留农药的挥发。

贴士2

别迷信“有虫眼”蔬菜

为了吃上无农药残留的蔬菜,很多消费者喜欢购买有虫眼的绿叶菜、豇豆,认为这样的蔬菜肯定没有打农药。

何计国建议,不要热衷购买有虫眼的蔬菜水果,有没有虫眼不是衡量是否用了农药的标准。因为消费者买了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后,基本上在菜里没有发现过虫子,菜农不会人工捉虫,因此,一般都是发生虫害后被农药给除掉了。

他指出,有虫眼的蔬菜水果被农药杀掉的是成虫,而无虫眼被杀掉的是幼虫或虫卵。还要注意的是,成虫的抵抗力显然大于幼虫,所以农药的使用量或许会更高。而且成虫的出现时间肯定晚于幼虫,因此有虫眼的蔬菜施药时间离收获更近,农药反而分解少、残留高。综上所述,消费者不要笃信“有虫眼就是无农药”的传统观念。

贴士3

专用洗洁精不如开水焯

专家提醒,蔬菜水果的洗涤非常重要,有效的洗涤能除去约95%的细菌、60%的农药残留和几乎全部的寄生虫卵。

对于容易折断和破损的绿叶蔬菜,建议浸洗,即在水中浸泡30分钟左右。而为增加去除农药的效果,可以用专业的洗涤剂配置浸洗液,但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大多数打着可以去除农药旗号的大众洗洁精都作用不大,具体哪些洗涤剂能帮助去除,建议咨询农业的专业人士。其实,用开水焯一下再洗的效果其实要好过很多洗洁精。尤其是韭菜,应反复浸泡3到5遍、每次10到15分钟,然后再用开水焯一焯。

不过,为了进一步去除细菌和微生物,浸洗后还应冲洗,尤其是菜的根部重叠部位,应掰开来冲洗,而且菜叶一定要逐片清洗。尤其是叶片较小的菠菜、茼蒿、鸡毛菜、小白菜等,可以将根切除,然后根部向上在水龙头前冲洗,通过水的冲击去掉残留的农药。

此外,对于黄瓜、土豆等有一定硬度的蔬菜,除了使用上述手段,还可以进一步用刷子刷洗。

贴士4

吃水果还是削皮为宜

对于水果,除了应充分洗涤,还是削皮后再食用。

专家指出,很多水果如苹果、梨的表面,都有一层蜡质,可以阻挡农药进入植物内部,因此在食用此类水果前,只要将表面的皮去掉,就能避免绝大部分的农药残留。

史树森还介绍,例如西红柿、黄瓜、草莓等瓜果为了降低生长周期、尽快上市,生产者通常会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进行催熟等,建议不要购买个头过于巨大、颜色过于鲜艳的水果。

贴士5

买蔬菜别一味图“漂亮”

在购买蔬菜时,一些看上去有点歪瓜裂枣的蔬菜没准比那些个大、鲜艳的同类还要健康。

回答者:董丹 时间:2010/6/25

0

很多消费者看到这一条不禁会感到奇怪。吃蔬菜图的就是个新鲜,放几天后再吃恐怕没那么可口了吧。可是,为了守住“间隔期”这条准则,消费者不妨留个心眼,多给买回的蔬菜制造几天“期”。

在温度较低、蔬菜不易腐烂的秋冬季节,消费者将蔬菜水果买回家后不妨放在自然流通的空气中放上几天,尤其是卷心菜、大白菜、韭菜这类绿色蔬菜,可以加速残留农药的自然分解,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很多蔬菜在外面放上几天也不会腐坏,可以多用此方法。而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如果担心腐烂,可以放在空间较大的冰箱里冷藏几天,只要保持内部空气流通,也能帮助残留农药的挥发。

回答者:小杨 时间:2017/6/9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5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