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针对性地选择药剂品种
各种病菌、害虫、杂草,其机体构造、生理机能、生活习性不同,同一种药剂对不同防治对象的药效不同;同一种防治对象对不同的药剂也表现出不同抵抗力。此外,同一种病菌、害虫、杂草的不同发育阶段,对药剂的抵抗力也有显著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和作物,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在选择农药时,一定要弄清防治对象的生理机制和危害特点,农作物的品种及生育时期,做到“对症下药”。
二、掌握防治适期
适期用药是提高施药效果的关键所在。为了防治效果和避免滥用农药,应采取“两查两定”,即对害虫,一般是查虫口密度,定防治对象田;查害虫发育进度,定防治适期。而对病害,通常是查发病率,定防治对象田;查发病程度,定防治适期。
三、确定农药的稀释倍数和用药量
具体操作时,要根据农药使用说明进行,禁止使用无标签说明的农药。在农药与水配兑使用时,要注意搅拌均匀,否则不仅不能药效,而且造成局部药害。
四、选择适当的施法
必须根据病虫的危害特点和分布情况选择适当的施法,否则就难以控制病虫的危害。如防治土传病菌、萌动的杂草种子、地下害虫,应采取药剂处理土壤、开沟撒施等方法:而防治在植株上危害的病虫,就应选用喷雾法或喷粉法;防治种传性病害,采用药剂浸种或拌种处理。
五、合理交替、混合使用农药
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交替使用,或者根据农药理化性质合理的使用,不但能扩大防治范围,提高防治效果,还能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但混配农药应注意:1.农药混合后药效提高或效果互不影响的可以混用。农药混合用后药效迅速降低的或失效的坚决不能混合使用。混合后经过一段时间药效降低的可随配随用。2.农药混合后对作物产生药害的不能混用。
六、选择用药时间和改善施药条件
如防治日出性害虫应在上午8~9时,因为此时露水已干,温度也不高,是日出性害虫取食、活动旺盛的时候,这时用药不会因为露水而冲淡药液和温度过高而使农药分解,降低药效,有利于害虫增加食药和接触的机会;防治夜出性害虫应在下午5~6时,因为此时可以避开强光、高温时段,害虫即将开始活动,用药有利于杀死害虫。又如杀虫剂“辛硫磷”、除草剂“氟乐灵”见光易分解,应贮于避光阴凉处,施药应在傍晚或阴天进行,土壤处理后要拌土,以延长药效期。防治水稻螟虫、稻飞虱时田间要有薄水层,使害虫从根部向上移动增加农药触杀机会;落入水中的农药通过水稻茎叶间隙的扩散作用,将农药从下部传运到稻株的中上部,扩大杀虫范围;内吸性农药随水被根茎吸收后,还可传导到稻株的其它部位进行杀虫。
回答者:董丹 时间:2010/7/2
0
生物农药既不污染环境、不毒害人畜、不伤害天敌,更不会诱发抗药性的产生,是目前大力推广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但是,使用生物农药必须注意温度、湿度、太阳光和雨水等四大气候因素。
掌握温度,及时喷施,提高防治效果 生物农药的活性成分主要由蛋白质晶体和有生命的芽孢组成,对温度要求较高。因此,生物农药使用时,务必将温度控制在20℃以上。一旦低于温度喷施生物农药,芽孢在害虫机体内的繁殖速度十分缓慢,而且蛋白质晶体也很难发挥其作用,往往难以达到防治效果。试验证明,在20~30℃条件下,生物农药防治效果比在10~15℃间高出1~2倍。为此,务必掌握温度,确保喷施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把握湿度,选时喷施,防治质量 生物农药对湿度的要求极为敏感。农田环境湿度越大,药效越明显,特别是粉状生物农药更是如此。因此,在喷施细菌粉剂时务必牢牢抓住早晚露水未干的时候,在蔬菜、瓜果等食用农产品上使用时,务必使药剂能很好地粘附在茎叶上,使芽孢快速繁殖,害虫只要一食到叶子,立即产生药效,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避免强光,增强芽孢活力,充分发挥药效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芽孢有着致命的杀伤作用。科学实验证明,在太阳直接照射30分钟和60分钟,芽孢死亡率竟会达到50%和80%以上,而且紫外线的辐射对伴孢晶体还能产生变形降效作用。因此,要避免强的太阳光,增强芽孢活力,发挥芽孢治虫效果。
避免暴雨冲刷,适时用药,确保杀灭害虫芽孢怕暴雨冲刷,暴雨会将在蔬菜、瓜果等作物上喷施的菌液冲刷掉,影响对害虫的杀伤力。如果喷施后遇到小雨,则有利芽孢的发芽,害虫食后将加速其死亡,可提高防效。为此,在使用生物农药时,要根据当地天气预报,适时用好生物农药,严禁在暴雨期间用药,确保其杀虫效果。
回答者:小杨 时间:2017/6/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