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农资 > 农药 > 防治菜豆根腐病综合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防治菜豆根腐病综合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提问时间:2013/9/14匿名 | 分类:农资 | 浏览804次
3个回答

菜豆根腐病是由因半知菌亚门镰孢属、菜豆腐皮镰孢真菌等微生物侵染导致的一种植物常见病。但是这病只要预防和得当,危害是可以减轻。防治方法如下:

(1)实行2-3年轮作、深翻改土,结合深翻,土壤喷施“免深耕”调理剂,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和微肥,适量施用氮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进根系发达,植株健壮。

(2)选用抗病品种,播种时以50%四氯苯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进行种子消毒(药量为种子量的0.2%),加强苗床管理,培育无菌壮苗。定植前7天和当天,分别细致喷洒两次杀菌剂,做到净苗入室,减少病害发生。

(3)栽植前实行火烧土壤、高温焖室,铲除室内残留病菌,栽植以后,严格实行封闭型管理,防止外来病菌侵入和互相传播病害。

(4)结合根外追肥和防治其它病虫害,每10-15天喷施1次600-1000倍“天达2116”,(或5000倍康凯或5000倍芸苔素内酯)连续喷洒4-6次,提高菜豆植株自身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植株健壮,减少发病。

(5)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搞好肥水管理,调控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促进植株长势健壮,提高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6)全面覆盖地膜,加强通气,调节好温室的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使温度白天维持在23-27℃,夜晚维持在14-1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以利于菜豆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利于病害的侵染发展,达到防治病害之目的。

(7)在化学防治上,定植前要搞好土壤消毒,结合翻耕,每667米2喷洒5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50千克,或撒施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千克,或70%的甲霜灵锰锌2.5千克,杀灭土壤中残留病菌。

定植后,每10--15天喷洒1次1:1: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防止发病。每2次波尔多液之间,喷1次600-1000倍“天达2116”(豆类专用型),与波尔多液交替喷洒。

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其主要用药如下:30%恶霉灵水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50%超微多菌灵500倍液,50%扑海因1000倍液,70%敌克松1000倍液,23%络氨铜4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使用,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注意细致喷洒根部、茎基部、地面。或用以上药液灌根,每墩100-200毫升,每10-15天一次,连灌2-3次。为提高防治效果和植株自身的抗逆性,每间隔10-15天,药液中掺加1次600--1000倍“天达2116”(或5000倍康凯)。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抓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回答者:荆丹花 时间:2013/9/14

0

菜豆根腐病主要为害根部及茎基部,病部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斑点,多由支根蔓延至主根,整个根系腐烂坏死。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红色霉状物。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可随病残体组织在土壤当中存活多年。在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地块,发病较重。

根腐病防治方法除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垄栽培,避免大水漫灌以外,在发病初期采用根施通与护树将军配合灌根,能诱导病毒集结,供护树将军靶向消毒,抑制果树根部病毒传导式感染及叶片和果实,保养植株输导系统健康工作。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及时予以拔除,并在其周围进行重点防治。此方法兼治枯萎病。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6/15

0

苗床消毒可用20%地菌灵(乙酸铜)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3?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5~8克,拌细干土1千克,撒在土表或耙入土中,然后播种。

病害发生初期,可用20%地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33。5%必绿二号(八羟基喹啉铜)1500~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药剂灌根,每株(穴)灌250毫升药液,隔10天再灌1次。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9/2/28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