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蔬菜 > 茎菜 > 莴苣灰霉病的防治

莴苣灰霉病的防治

提问时间:2014/12/10匿名 | 分类:蔬菜 | 浏览785次
3个回答

莴苣灰霉病是莴苣常见的具有很大危害性的重要病害。该病除危害莴苣外,还可危害番茄、茄子、辣椒、黄瓜、西瓜等20多种蔬菜及其他农作物。低温、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危害严重,常造成莴苣叶片黄化枯死、茎部腐烂,严重时植株整株死亡,严重影响莴苣产量。

莴苣灰霉病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茎部。叶片病斑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从叶尖或叶缘发病,形成褐色湿腐不规则形病斑,有时呈“V”字形或半圆形;另一种病斑从叶片内部发生,呈近圆形。灰霉病病斑一般较大,有明显轮纹,湿度低时病斑易破裂。茎上病斑初呈淡褐色水浸状,后期扩大后形成褐腐,与茎连接的叶片,从叶柄开始,沿叶柄向前扩展,形成深褐色斑,整株逐步干枯死亡。潮湿时病部表面上产生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莴苣灰霉病防治方法

1、生态防治:大棚、温室采用降低白天温度、提高夜间温度、增加白天通风时间等措施来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时间,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露地栽培降雨后应及时排水降湿。

2、农业防治:合理控制浇水量,不宜一次浇水过多,以防湿度过大。及时摘除病叶,带到棚外集中烧掉或深埋。

3、药剂防治:一旦发现零星病叶,立即开始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啶菌恶唑乳油1000倍液。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3~4次。温室中也可667平方米(1亩)用20%噻菌灵烟剂0.3~0.5公斤熏烟,防治效果更理想。

回答者:小飞 时间:2014/12/10

0

莴苣灰霉病是莴苣常见的具有很大危害性的重要病害。该病除危害莴苣外,还可危害番茄、茄子、辣椒、黄瓜、西瓜等20多种蔬菜及其他农作物。低温、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危害严重,常造成莴苣叶片黄化枯死、茎部腐烂,严重时植株整株死亡,严重影响莴苣产量。

莴苣灰霉病的危害:

莴苣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茎部。叶片病斑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从叶尖或叶缘发病,形成褐色湿腐不规则形病斑,有时呈“V”字形或半圆形;另一种病斑从叶片内部发生,呈近圆形。

灰霉病病斑一般较大,有明显轮纹,湿度低时病斑易破裂。茎上病斑初呈淡褐色水浸状,后期扩大后形成褐腐,与茎连接的叶片,从叶柄开始,沿叶柄向前扩展,形成深褐色斑,整株逐步干枯死亡。潮湿时病部表面上产生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回答者:晶晶 时间:2017/5/25

0

该病是莴笋的主要病害之一,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危害明显加重,现将莴笋菌核病的田间症状、发病条件与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田间症状:多发生在地面茎基部,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迅速向茎上部、叶柄和根部扩展,使病部组织软腐,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状物,后逐渐变成黑色鼠状菌核,病株地上部叶片迅速萎蔫死亡。

二、发生条件及流行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堆肥和病残体内越冬,干燥时可存活三年以上,潮湿时只能存活一年,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混在种子中的菌核也能传播,田间发病后在湿度大时病菌主要靠接触扩散蔓延,植株的健康部位接触病部菌丝即可染病,通过农事操作也能传播。病菌菌丝对温度要求不严,0-34℃都能生长,当田间温度达到18-20℃,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5%时发病重,低于65%则病害轻或不发病,故冬春低温季节遇长期阴雨天气病重,植株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及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保护地栽培中,高湿环境亦能诱致病害增重。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清选种子,汰核,减少初次侵染。

2、与禾本科作物实行隔年轮作、水旱轮作,可杀死土中菌核。

3、田间发病后及时病组织并妥善处理减少传播蔓延,收获后病残体并进行深耕,将菌核埋入土中,使其不能萌发或子囊不能出土。

4、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病株病叶后开始喷药,药剂可用50%咪鲜胺1000倍液或10%世高1500倍液或50%乙锰600倍液喷雾。

回答者:晶晶 时间:2017/6/15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