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袋栽香菇,原料来源广泛,生物转化率比段木栽培的高8~10倍,且优质高效。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我在生产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香菇转色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出菇的数量和质量。那大家了解香菇转色的管理技术要点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香菇转色的管理技术要点
“一控”:即初期把好控温关。脱袋后3~4天,菇床罩膜内的温度控制在25℃内,不必揭膜通风,目的是让脱袋的香菇在适温中复壮。4天后每天通风1~2次(时间为30~40分钟),拉大温差,使气生菌丝受到抑制,不至于过分旺长。
“二喷”:即分泌喷水关。一般脱袋后7~8天,菌丝开始吐出黄水珠,此时要及时处理,否则会引起菌体自溶而易感染杂菌,或造成菌被增厚。为此,必须及时喷水冲洗。天用喷雾器轻喷于菌筒上,冲淡黄水珠,第二天用压力喷雾器重水冲洗,待菌筒稍干时,覆盖薄膜。
“三解难”:即把好转色难关。主要做好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两次,每次30分钟)。气温高时,早晚要揭膜通风,拉大温差,使转色期菇床温度控制在15℃~20℃。若发现转色太淡或不转色,可喷水加湿、紧罩薄膜,或把菌筒倒卧地面,利用地温、地湿促其转色;若菌丝徒长不倒伏,可在中午揭膜1~1.5小时,让菌筒接触光照或干燥空气,促使菌丝倒伏后进入转色。如上述处理未时,可用3%石灰水轻喷,待稍干后盖膜。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香菇转色时期的管理技术要点,大家了解了吗?希望小编的文章对大家更好的种植香菇有一定的帮助。
回答者:珍珍 时间:2016/10/21
1
1、脱袋转色法:要准确把握脱袋时间,即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脱袋。脱袋太早了不易转色,太晚了菌丝老化,常出现黄水,易造成杂菌污染,或者菌膜增厚,香菇原基分化困难。
脱袋时的气温要在15~25℃,是20℃。脱袋前,先将出菇温室地面做成30~40厘米深、100厘米宽的畦,畦底铺一层炉灰渣或沙子,将要脱袋转色的菌袋运到温室里,用刀片划破菌袋,脱掉塑料袋,把柱形菌块按5~8厘米的间距立排在畦内。如果长菌柱立排不稳,可用竹竿在畦上搭横架,菌柱以70~80度的角度斜靠在竹竿上。脱袋后的菌柱要防止太阳晒和风吹,这时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80%,有黄水的菌柱可用清水冲洗净。
脱袋立排菌柱要快,排满一畦,马上用竹片拱起畦顶,罩上塑料膜,周围压严,保湿保温。待全部菌柱排完后,温室的温度要控制在17~20℃,不要超过25℃。如果温度高,可向温室的空间喷冷水降温。白天温室多加遮光物,夜间去掉遮光物,加强通风来降温。光线要暗些,头3~5天尽量不要揭开畦上的罩膜,这时畦内的相对湿度应在85~90%,塑料膜上有凝结水珠,使菌丝在一个温暖潮湿的稳定环境中继续生长。应注意在此期间如果气温高、湿度过大,每天还是要在早、晚气温低时揭开畦的罩膜通风20分钟。
在揭开畦的罩膜通风时,温室不要同时通风,将二者的通风时间要错开。在立排菌柱5~7天时,菌柱表面长满浓白的绒毛状气生菌丝时,要加强揭膜通风的次数,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增加氧气、光照(散射光),拉大菌柱表面的干湿差,限制菌丝生长,促其转色。当7~8天开始转色时,可加大通风,每次通风1小时。结合通风,每天向菌柱表面轻喷水1~2次,喷水后要晾1小时再盖膜。连续喷水2天,至10~12天转色。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播种季节不同,转色场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不同,转色的快慢不大一样,具体操作要根据菌柱表面菌丝生长情况灵活掌握。转色过程中常见的不正常现象及处理办法:
①转色太浅或一直不转色:如果脱袋时菌柱受阳光照射或干风吹袭,造成菌柱表面偏干,可向菌柱喷水,恢复菌柱表面的潮湿度,盖好罩膜,减少通风次数和缩短通风时间,可每天通风1~2次,每次通风10~20分钟。如果空间空气相对湿度太低或者温度低于12℃,或高于28℃时,就要及时采取增湿和控温措施,尽量使畦内湿度在85%~90%,温度掌握在15~25℃。
②菌柱表面菌丝一直生长旺盛,长达2毫米时也不倒伏、转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氧,温度虽适宜,但湿度偏大,或者培养料含氮量过高等。这就需要延长通风时间,并让光线照射到菌柱上,加大菌柱表面的干湿差,迫使菌丝倒伏。如仍没有效果,还可用3%的石灰水喷洒菌柱,并晾至菌柱表面不粘滑时再盖膜,恢复正常管理。
③菌丝体脱水,手摸菌柱表面有刺感:可用喷水的方法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及菌柱表面的潮湿度,使罩膜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④脱袋后两天左右,菌柱表面瘤状的菌丝体产生气泡膨胀,局部片状脱落,或部分脱离菌柱形成悬挂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脱袋时受到外力损伤或高温(28℃)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脱袋早、菌龄不足、菌丝尚未成熟,适应不了变化的环境造成。解决办法是严格地把温度控制在15~25℃,空气相对湿度85%~90%,促其菌柱表面重新长出新的菌丝,再促其转色。
⑤发现菌柱出现杂菌污染时,可用Ⅱ型克霉灵1∶500倍液喷洒菌柱,每天1次,连喷3天。每次喷完后,稍晾再罩膜。
2、不脱袋转色法:除了脱袋转色,生产上有的采用针刺微孔通气转色法,待转色后脱袋出菇。还有的不脱袋,待菌袋接种穴周围出现香菇子实体原基时,用刀割破原基周围的塑料袋露出原基,进行出菇管理(河南泌阳香菇栽培模式)。出完潮菇后,整个菌袋转色结束,再脱袋泡水出第二潮菇。这些转色方法简单,保湿好,在高温季节采用此法转色可减少杂菌污染。
回答者:小杨 时间:2017/3/30
0
香菇菌棒发菌结束后,开始进入转色期,即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褐色。转色是香菇生产中较为独特的现象,也是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正常转色不仅是高产优质的基础,还有保护菌棒免受病虫侵害和保持水分的作用,直接影响出菇时间的早晚、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因此,掌握转色的正确方法,明确转色异常原因,并掌握应对措施,对指导香菇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论文网http://www.xzbu.com/2/view-534038.htm
香菇菌棒的人工转色有2种,一种是脱袋转色,另一种是不脱袋转色。前者要求技术高,转色同步化较好,出菇较为集中,产量高。后者要求技术一般,转色同步化较差,出菇不集中,时间拉长,但保水性好、产量高。下面分述它们的技术要点。
1脱袋转色
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转色应该在菌袋达到以下4个标准时进行,同时掌握脱袋的时间和排场方法,并严把“四关”。
1.1脱袋转色菌袋应该达到4个标准
,菌龄达到,菌丝达到生理成熟。一般5℃以上的有效积温60~90d,早熟品种需要60~65d,中晚熟品种则需要70~80d,菌丝长满菌袋,折断菌棒,其断面充满菌丝体,几乎看不到培养料。
第二,菌袋有肿胀现象,菌袋表面瘤状物占1/2以上。
第三,菌袋手摸有柔软感。
第四,接种孔附近棕褐色。
1.2脱袋时间与排场方法
脱袋时应选择晴天或阴天上午,避免温度不适影响菌袋转色。菌袋排场时可采用地面倾斜式摆放和平卧覆土式摆放2种方式。
1.2.1地面倾斜式摆放
排与排之间的距离为20cm,棒间距为5cm,棒与地面成75°倾斜,菌棒35个/m2。排场多采用边脱袋,边排场,边盖地膜的方式。
1.2.2平卧覆土式摆放
整畦:菇床南北走向,畦宽100cm,沟宽50cm,长不限,畦面略呈龟背形。畦整平后,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防虫,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和石灰粉杀菌。
脱袋排场:选用保湿性能好、不易板结、无污染的土,过筛去掉碎石杂物,在烈日下暴晒2d,消毒后待用。菌袋发满菌丝10d后,将菌袋平卧在畦面上培养5~10d,即可脱袋排场,将湿润的覆土撒施在菌袋上面,菌袋表面3cm不覆土,留其长菇。覆土后经过适当管理菌袋就能快速转色,适合在北方气候干燥地区和反季节香菇栽培中运用。
1.3转色管理的“四关”
1.3.1把好控温关
脱袋后3~4d,菇床罩膜内的温度控制在20~22℃,不必揭膜通风,让脱袋的香菇在适温中复壮。4d后每天通风1~2次(时间为30~40min),拉大温差,使气生菌丝受到抑制,不至于过分旺长。
1.3.2把好喷水关
一般脱袋后7~8d,菌丝开始吐出黄水珠,此时要及时处理,否则会引起菌体自溶而易感染杂菌,或造成菌被增厚。为此如出现黄水珠,第1天用喷雾器轻喷菌筒,第2天用压力喷雾器重水冲洗,待菌筒稍干时,覆盖薄膜,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在湿润条件下菌棒表面菌丝不易干燥,容易形成色素。如上述处理未时,可用3%石灰水轻喷,待稍干后盖膜。
1.3.3把好光照关
转色时必须给予一定量的散射光刺激,要有300~400lx的光照强度,才能对转色及出菇产生一定的诱导作用。
1.3.4把好通风关
转色时菌丝代谢旺盛,需要充足的氧气,而且菌棒处于高温环境,因此要加强通风,否则会使菌棒转色不良或引起霉变。脱袋3~4d后,要做好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2次,每次30min。气温高时,早晚要揭膜通风,拉大温差。若菌丝徒长不倒伏,可在中午揭膜1h,让菌筒接触光照或干燥空气,促使菌丝倒伏后进入转色。
1.4转色的4种情况
转色的结果通常有4种情况,即深褐色、红棕色、黄褐色及灰白色。以红棕色为理想,深褐色和黄褐色次之,灰白色差。菌棒表面深褐色,出菇迟,出菇稀疏,菇体大,质量好,产量较高;菌棒表面红棕色,出菇正常,子实体疏密适当,菇体大小适中,质量好,产量高;菌棒表面黄褐色,出菇较早,子实体较密,菇体较小,质量一般,产量较高;菌棒表面灰白色,出菇早而密,菇体小,质量差,产量低。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转色一般需要10~20d。转色良好的特征:菌被红棕色,有光泽,厚度适当,具有较强的韧性。
1.5转色不当的表现、原因及应对措施
转色不好主要是因为脱袋过早或过晚,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及培养料配比等因素不适宜,具体情况如下。
1.5.1菌丝徒长不倒伏
表现:菌丝生长达2mm未倒伏。
原因:湿度或温度利于菌丝生长;缺氧,掀动薄膜次数太少;培养料氮素偏高,营养过量,菌丝生长过盛。
应对措施:加大通风量,中午气温高时揭膜1h,让菌筒接触光照和干燥空气,促使菌丝倒伏,待菌筒表面晾干至手摸不黏时,盖紧薄膜。
1.5.2菌膜脱落
表现:脱袋2~3d后,菌筒表面瘤状菌丝膨胀,局部片状脱落。
原因:脱袋太早,未达到生理成熟或脱袋后温度变化太大,使表层菌丝紧缩,形成间隙而起泡,迫使外部菌膜脱落。
应对措施:准确掌握开袋时间;创造适合的环境条件,温度以20~22℃为宜,选择晴天喷水加湿,相对湿度以80%为宜,保持每天通风2次,每次30min。
1.5.3菌丝体脱水
表现:菌筒表层粗糙,手摸有刺感。
原因:菌袋受强光曝晒或强风袭击,或接种穴胶布全脱,菇场湿度太低,袋内水分蒸发,或揭膜时间过长。
应对措施:加大喷水量,连续喷水2~3d,达到手触不刺而有柔软感为度;罩严薄膜,缩短通风时间,保持相对湿度为85%~90%,可灌“跑马水”于菇床两旁的沟内,增加地面湿度;当菌丝体出现“黄水”现象,应及时用1.5%石灰水冲掉,或用70%的酒精球吸干。
1.5.4转色太浅或一直不转色
表现:转色太浅或一直不转色。
原因:脱袋过早,菌丝生理没有成熟;菇床保湿条件差;脱袋时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
应对措施:结合通风喷水保湿,连续喷水2~3d,每天1次;检查菇床罩膜,罩紧薄膜,提高保湿性能;菌筒卧倒地面,利用地温地湿,促进一面转色后再翻一面;若因低温影响,可引光增温,中午通风;若因高温影响,应增加通风次数,同时用冷泉水喷雾降温,早晚通风换气,每次30min。
1.5.5转色太深,菌膜增厚
表现:皮层质硬,颜色深褐,出菇困难。
原因:脱袋时菌龄太大,菌丝扭结,菌膜增厚;培养料氮源过量,菌丝徒长,菌膜增厚;通风次数和时间太少,缺乏光照。
应对措施:加强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次,每次1h;调节光源,菇场要求保持“三阳七阴”的光照;拉大干湿差和温差,迫使菌丝由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阶段;仿效“击木催菇法”,用木棒敲打菌棒,使菌丝震动撕断,促进出菇。
1.5.6菌筒霉烂
表现:脱袋转色期间菌筒出现霉烂。
原因:脱袋后气温变高,菇场周围环境条件差,特别是雨天,通风不良,造成高温高湿,引起杂菌滋生。
应对措施:地面撒上石灰粉,用50%多菌灵0.1%水溶液涂局部受害处,再用5%石灰水涂刷;控制喷水,防止湿度偏高;保持菇床空气新鲜,加强空气对流。
2非脱袋转色
北方地区湿度小,可采用非脱袋转色,其转色管理参照脱袋转色。当菌袋菌丝生理成熟后,及时松开扎袋口的两端并在菌袋上适度打孔,这样可增加袋内氧气,并将袋内的废气和黄水放出。温度保持在20℃左右,当温度超过25℃时,要及时散热,掌握“宁可低温延长转色时间,也不可高温烧菌”的原则。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并给予300~400lx散射光诱导,3~5d后保持10℃左右的温差,一般情况下10~15d完成转色。
回答者:宇博 时间:2017/10/6
0
一是温度调控转色期间要求温度18℃~22℃。生产过程中,棚内温度控制在33℃以下,温度过高时,要增加遮阴物或加盖遮阳网,严禁阳光直接照射到菌棒上。
二是水分管理转色期间棚内空气相对湿度70%~80%为宜,转色时环境湿度过大,会引起菌丝徒长,影响产量;湿度过小,菌棒难以转色。转色前期,可在早晚进行地面洒水,增加棚内的空气湿度。菌棒转色后进入雨季,棚内空气湿度较大,要停止喷水,若湿度超过80%时,可向地面洒干石灰粉降湿。
三是变温管理在香菇转色期前,白天棚上要盖草帘,底下留通风口,晚上可揭开草帘和薄膜让空气充分进入。这样,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可达到10℃以上,连续3~4天的大温差刺激,菌棒表面就会出现不规则的白色裂纹,很快即进入转色期。
四是刺激转色干湿交替的刺激,有利于转色,喷水后空气越流通,越容易转色。因此,在通风换气时,还要注意结合通风进行喷水保湿。另外,光线明暗交差的刺激也有利于转色,要增加散射光照射。
五是加强通风生产实践表明,温度达到34℃以上,通风良好的情况下,菌丝也可越夏,而不通风时,持续4个小时34℃~35℃以上的高温,就可能造成烧菌,导致菌丝死亡。目前正是香菇越夏高温季节,常常会出现35℃的高温天气,必须加强通风。管理上要求晴天棚两侧的草帘可掀起40~50厘米高,防止阳光直接照到菌棒上,阴天时,草帘掀的程度要大。转色后的菌棒着点小雨没有问题,因此,塑料薄膜可揭到棚的上部,以增加通风降温效果。下大雨时,可将薄膜放下,但棚的两头仍然要留通风口通风。
六是虫害防治进入夏季,是虫害多发季节[http://www.nczfj.com/],要搞好大棚内外环境卫生,发现菇蝇等害虫,可在棚内地面和棚面上喷菇虫净药液,一般7天一次,连喷2~3次。据试验,大棚内挂诱虫板效果很好,48m2棚挂5片即可。另外,可将棉球在敌敌畏药液中蘸一下,挂在棚内,48m2棚挂三个棉球即可。为防虫子进入菇棚,可在大棚通风口装上防虫网防虫。
回答者:小娜 时间:2017/11/15
0